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云龙县因地制宜,以改善群众关系入手,坚持加强联系让群众“亲”、解决突出问题让群众“认”、严格要求自己让群众“服”、完善监督机制让群众“信”的工作思路,大胆创新,以“三一三五” (即干部“一卡五联”、机关“一区五送”、基层党组织“一转五建”)工作法为活动总推手,做实群众工作,服务群众成效显著。
党员干部“一卡五联”, 扩大联系范围,确保干群双向互动交流。
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扩大联系范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推行“一卡五联”工作机制,采取“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的工作方法,紧密联系群众。“一卡”,即:建立干部群众“连心卡”制度,每名干部联系2—5户农户,将个人信息与联系户信息登记在卡,实行双向互动,全县干部个个联户,农户家中户户有卡,干部电话时时能通。 “五联”,一是进农家门。干部每半年至少走访联系户4次,开展“民情家访”,填写《基层工作日志》和《“干群心连心”登记表》,要求群众生活困难必记、群众致富难题必记、群众邻里纠纷必记、群众意见建议必记、群众信访问题必记,遇到重大险情、隐情和突发事件,随记随报,把群众反映最强烈、最不满意、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找准找实,尽心竭力进行整改和办理,做到群众有诉求、组织有回应、干部有行动。二是听农家话。采取民情恳谈、召开火塘会、院坝会等形式,面对面听取群众心声、心贴心与群众交流,切身体会群众情感、诚心接受群众批评、虚心吸纳群众意见,反思工作得失。听真话、纳诤言,拉近了与群众间的距离,增进了同群众间的感情。三是住农家屋。活动中,党员干部不仅把脚步迈进农家,还住农家屋,白天干农活,夜晚召开恳谈会,宣讲政策、解疑释惑,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与群众交朋友,亲身体验农家艰辛。四是帮农家忙。认真梳理化解群众普遍反映、急需解决的矛盾纠纷,切实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党员干部直接到灾后重建现场和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开展地震恢复重建、维护村组公路、恢复生产。五是解农家难。把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梳理化解群众普遍反映、急需解决的矛盾纠纷,切实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
机关部门“一区五送”,力保服务下沉, 推动服务群众升级上档。
机关部门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改进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开展和评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机关进农村、干部进农户、服务进农家”活动,全面推行部门挂钩行政村“一区五送”工作机制,把机关搬到村上、业务办到“家里”、服务延伸到“地头”,努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区”,即:建立一块“民情责任区”,按照行政村区划,把全县划分为86个民情责任区,每个部门负责一个行政村,设立包村联户公示栏,公示挂钩单位情况、工作承诺、服务电话、部门干部联户情况,开展“驻村办公”,听诉求、帮决策、帮协调、帮解难;实行城乡组织联建,帮助农村建阵地、强组织、谋发展。“五送”,一是送法律政策。针对部分干部群众用法律维权、解决纠纷意识不强,惠农政策知晓不全、认识有偏颇的实际,采取巡回宣讲、院坝会、火塘会解读等方式,编印《云龙县农村工作简明知识200问》20000册,进村入户解疑释惑,让干部和群众在互动问答中受教育。二是送实用科技。针对山区群众缺乏技术、致富能力不强的实际,采取聘请专家现场指导、选派技术骨干下地示范等方式,把培训课堂办到田间地头,点对点、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实用科技,帮扶村民发展林果、畜牧、烟草、生物等产业。三是送发展信息。针对山区群众信息不灵、通讯不畅、致富门路窄的困难,当好信息“直通车”,积极为群众提供生产、经营、销售方面的信息。四是送党的温暖。建立60岁以上老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家庭、贫困学生家庭以及受灾户、病残户、贫困户民情台帐,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急需帮助的群众提供各种救助。五是送和谐新风。帮助村级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组织开展“孝亲敬老”、“移风易俗”、“文明礼让”、“感恩教育”等活动,促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在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绘制文化墙,组织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美化乡村环境,倡导和谐新风。
基层党组织“一转五建”,力促职能转变,创新服务群众格局模式。
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的基层党建工作路子,以“一转五推”为载体,扎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使基层党组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主心骨”。“一转”,即,推动基层党组织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党务变业务,把工作重心转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上,用真心去做增进群众利益和福祉的好事,用真情去办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使服务成为基层党建的鲜明主题。“五建”,一是推进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在行政村设党总支部—自然村(村、居民小组)设党支部—党员集中的设党小组—党员不集中的设“党员中心户长”的组织体系。推行党组织城乡共建、村企联建、“支部+协会”、选派常务书记等模式,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方式组建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全覆盖。二是推进联系群众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民情责任区、认真落实“三深入、四联户”、“1+X”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等制度,构建起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网络。三是推进服务群众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县政务服务中心—乡镇农民服务所—村(社区)农民服务站—村(居)民小组民事代办点的四级为民服务体系,规范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和村组干部民事代办制度,完善“事在村办、钱在村领、证在村拿、困难在村反映、问题在村解决”的“农事村办”服务模式。推行民情收集分析和群众合理意见建议交办工作制度,完善民情办理“流水线”,定期召开民情分析会,把民情划分为即办件、承诺件、补办件、上报件,分类分层分级办理,对现场能解决的即办件,现场答复办理,随来随办;对现场不能办理的归入承诺件,向群众承诺时限,限期办结;对手续不全的归入补充件,口头或书面告知补齐手续再办理;超越办理权限范围的归入上报件,由县委、县政府召开民情交办会,交由职能部门单独办理或共同办理,并安排“两办”督查室每月对各级民情办理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拖办、不办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通过规范民情收集、梳理、解决、反馈流程,确保群众呼声得到有效解决。四是推进服务责任体系建设。建立县级部门和乡镇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党建目标责任书,落实县乡村“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并把考核延伸到村组一级,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党建工作的格局。推行领导媒体“露脸”承诺,建立村(社区)干部管理规定(试行)办法,明确村组干部职责、规范村组干部行为,增强村组干部服务意识。五是推进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健全财政投入为主、党费留存为辅、社会筹集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把每个乡镇党委15万元、行政村3万元党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云龙党建云平台供稿 施忠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