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中,永平县博南镇党委紧紧围绕党建“五个服务”目标任务和“8433”总体思路,通过抓好“四个突出”,加快了全镇基层党组织向“服务型”转变。
突出“稳队伍”,优化服务核心。一是加强日常监管,修订完善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制度》、《村干部管理办法》等10项制度,并严格落实。年内对作用发挥不明显的4名村干部进行了调整更换,问责工作落实不力的镇村干部3人,约谈4人。二是强化保障机制,制定了《在职村(社区)干部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对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村干部,正职镇级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副职每人每年补助1500元,同时明确村级可根据自身财力,每年给予正职不超过1000元、副职不超过750元的参保补助;对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村干部,由镇级全额补助。通过镇上补一点、村上出一点、个人缴一点的方式,切实解决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明确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每年可从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中提取10%的资金,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村组干部,有效激励了村组干部的干事激情。
突出“建阵地”,强化服务基础。一是提升现有党组织,通过抓实晋位升级工作,年内完成4个后进支部、55个一般支部的整改提升及202名后进党员的整改帮扶。二是扩大党组织覆盖,先后成立了九龙公司党支部、曲硐老干党支部、曲硐非公经济党支部、曲硐核桃协会党支部,全镇党组织类型实现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全覆盖。三是推进阵地建设,确定了45个党员比较集中、条件比较成熟的村民小组(自然村)实施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已建成32个,辐射了40个村民小组、24个党支部、900多名农村党员。四是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在辖区曲硐村实施了“土地入股”试点,整合集体资产折资118元入股温泉片区开发项目,使曲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全镇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资源创收、产业创收、服务创收等多种发展模式,
突出“沉重心”,优化服务体系。一是强化服务窗口建设,改造了镇为民服务中心,进驻部门达到11个,实现了公章下移、服务事项下移、服务人员下移;开通了镇村四个点的综合服务平台,完成了村级为民服务站提级改造,实现了小事不出村,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强化服务平台搭建,对辖区14个村(社区)100%选派了常务书记,将新农村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充实到14个村(社区)党总支部长期驻村开展工作,搭建起县-镇-村-组四级网络服务平台。三是推行综治维稳网格化管理,实行领导包案责任制,要求镇级班子成员每人每年深入村组不得少于90天,变百姓上访为领导下访,有效把控基层信息,形成了“面对面”服务的工作机制。
突出“促和谐”,拓展服务内容。一是在加强民族团结中拓展服务内容。辖区曲硐村是滇西最大的回族聚集村,为加强民族地区党建工作,在曲硐村设立了6个基层党组织,同时充分发挥好伊斯兰教协会、老年人协会、核桃经营协会“三协”(本地人称“三根不老神经”)作用,各民族之间形成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如:在曲硐回族文化城建设中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总投资1.2亿元的建设资金中单笔最大捐款系汉族群众捐赠。二是在推进重大工程项目中拓展服务内容。对镇级重点项目,基层党支部书记和广大党员带头支持建设,确保了占地2400多亩的“两个工业园区”和占地1100夺目的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顺利“落地”,镇域经济的发展基础继续得到夯实。三是在发展优势产业中拓展服务内容。党、政合力继续抓好烤烟、核桃、畜牧等传统优势产业,同时加快花卉苗木、中草药种植等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形成了“坝区做市场,山区做基地,以市场带基地,以基地保市场”的发展模式,逐步缩小了坝区村和山区村的发展差距,真正做到了城乡产业互惠互利,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云南省永平县党建云平台供稿—马猛 张柳青 汤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