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等十部委出台了《关于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私人会所的暂行规定》并已开始施行。但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该项规定出台后,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附近的嵩祝寺及智珠寺,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仍然内设豪华餐饮、住宿服务,部分区域甚至成为只对少部分人开放,可以烧香、“坐龙椅”的私人化高档消费场所。(12月15日,京华时报)
曾几何时,会所沦为藏污纳垢的“权钱交易所”,其中的妖风吹得官员忘乎所以、以身试法。如今,在八项规定的倒逼之下,会所经济被迫进入深度转型期。其中不乏“洗尽铅华呈素姿”的成功案例,但也有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试图蒙混过关。譬如今日“出镜”的北京某豪华会所,就躲进寺庙“成一统”。那么,这种披上“袈裟”的会所,究竟能否“立地成佛”?
其实,所谓会所,是指综合性高级康体娱乐服务场所。大约在十七世纪,世界上第一家会员制俱乐部在一个咖啡馆里“呱呱坠地”。由于最初的参与者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于是决定组成一种联盟。事实上,这就是私人会所诞生的最初。也就是说,会所的“本相”只是私人交际场所,尽管“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并没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更有别于充满了声色犬马的秦楼楚馆。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西方思潮的“殖文”,会所的私密特点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了腐蚀官员的“大染缸”、权钱交易的“黑市场”、腐化堕落的“温柔乡”。譬如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就是在会所的灯红酒绿、软玉温香中练就了“吃喝贪腐吹”的“五毒神功”。也正因如此,党中央才会出重拳、下猛药,命令要求官员与会所“绝缘”,狠刹其中的歪风、妖风。
实际上,如果不能与“腐败堕落”、“权力寻租”、“公款吃喝”等负能量“一刀两断”、从此“老死不相往来”,无论是改名换姓还是“遁入空门”,都不可能救会所于“危亡”。事实证明,党中央反腐肃贪的力度不是“挠痒痒”,对会所的整治也不是“一阵风”,任何妄图以“挂羊头卖狗肉”方式蒙混过关的官员和会所,都只能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总而言之,无论是“秽所”还是“贿所”,都最终难逃一“锁”。即便披上“袈裟”,也注定无法“立地成佛”。若想真正“华丽转身”,还得如“王谢堂前燕”般“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