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大家考的不错,咱们班的成绩普遍提高。老师今天要特别表扬一名同学,那就是玲玲,玲玲考了咱们班第二名,比期中考试上升了20名……”
玲玲今年12岁,是经棚民族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玲玲10岁那年,父亲重病不治,留下了这对孤儿寡母和年逾七十的老母亲。为了赡养婆婆,供女儿上学,玲玲的母亲只身外出打工,奶奶带着玲玲租住在应昌街道赛罕社区的一处平房里。奶奶年事已高,平日里,玲玲除了上学还要照顾奶奶。买菜、做饭、洗衣,给玲玲的童年背上了沉重的生活负担,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原本性格开朗的她也变得沉默寡言。
今年5月,在应昌街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调研”行动中,赛罕社区党总支得知了这一情况并立即上报,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当即决定派出赛罕社区党员志愿者对玲玲一家进行帮扶,志愿者们不但帮助玲玲照顾奶奶,还定期为玲玲辅导功课,让玲玲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业上,学习成绩不断上升,通过与志愿者们的沟通交流,玲玲的性格也逐渐开朗起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应昌街道党工委深入落实上级党委精神,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组织街道、社区全体职工登门入户进行深入调研,共征求到居民对街道提出的7个方面13类意见建议,以群众为镜,照出了街道存在的多项问题。意见建议中,多数都是反映街道为民服务做得不到位,对生活困难人员、留守儿童和老人不够关心,没有及时予以照顾。领导班子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认识到街道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表现在群众反映问题的表面上,而是缺乏倾听群众呼声,为居民提供良好服务的长效机制。
针对在听取意见环节征求到的各类意见建议,应昌街道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认为践行群众路线,需要依靠群众,但决不能依赖群众。听取群众意见,不能坐等群众上门,而是要走进居民家中。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首先要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通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进一步加大社区网格建设力度,规范网格管理,将服务触手进一步伸向居民。建立领导干部基层调研制度,形成深入群众听取意见的长效机制。
街道党工委积极整合资源,吸纳多方力量,完善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院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四级党建工作网络。建立了18个特色党支部,46个网格,网格内有管理员、党建员、司法员等人员共260余名。每个网格员全面掌握辖区内居民的各类信息,并及时做好政策宣传、信息反馈、汇集民情等工作;组织在职党员、居民党员、爱心人士等人员组建了6支志愿者队伍,开展义诊、义务理发、送医送药、代办代购等活动5次,努力实现服务人才多元化,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同时,志愿者队伍还分散到各个网格中,承担着网格内联系群众、化解矛盾、上门服务等职责。“15便民公益日”、“爱心一对一”、“党员服务一条街”等服务项目使便民服务常态化。通过各类志愿活动使辖区3000多人受益。真正实现了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居民诉求“全响应”;建立了领导干部基层调研制度,规定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人每月下社区不得少于4次,入户走访不得少于8户,做好民情日记和问题台账。领导班子每月召开专题会议,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商议对策。截至10月底,街道领导干部共入户走访居民324户,征求意见建议8条,解决居民困难6次,帮扶困难居民46户,募集善款13800元。处置突发事件5起,成功避免安全事故15件(次);全面推进“平安社区”建设,完善了街道社区综治基础建设,形成了以社区民警、治安协管员、巡逻员为主体,居民小组长和网格员相配合的综治信访工作网络,有效解决辖区内隐患,共调处矛盾纠纷78起。“六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法律进社区活动取得了较好效果,提供法律咨询服务480余人(次),法律援助48人,处理案件28件。社区矫正人员22人、刑释解教22人,无不良迹象;建立了社情民意信息平台,通过QQ群,使居民组长、社区网格员和居民代表可以直接向街道反应居民意见和诉求。同时,及时向群众发送社会保险政策、就业信息、特殊人群补贴发放、计划生育服务等相关惠民政策信息,目前共发布各类信息800余条,受益人群达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