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鼎城,彰显迷人魅力。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畅通无阻的城乡大道,一串串飙升的投资数据,一个个用心服务的忙碌身影,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宛如一幅幅徐徐展开的生动画卷,串起了鼎城区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激发的魄力、张力与活力,浓缩了鼎城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
危难时刻,300名抢险突击队、5000名干部群众、600名部队官兵、500名民兵预备役战士,排起十多条长龙,用凝血的双手搬运砂石、修筑围堰,用血水和汗水围堵洪水。这个口号嘹亮、红旗招展、令人热血沸腾的现场,就发生在2014年7月中旬。这次洪水来袭,鼎城区干部群众用心筑起了一道坚固防线,永载史册。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鼎城区围绕“入党为什么”的问题加强学习教育,围绕“为党干什么”的问题抓好整改落实,围绕“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这个区通过结对帮扶,进门交心,用土话、真话诠释为民情怀;永葆本色,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全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凝聚了力量,取得了实效。
结对帮扶——
在办实事、好事中深化感情
开展结对帮扶,是体现党和政府温暖、真心实意为困难群体办实事的体现,也可以引导党员干部在帮扶中深化与群众感情联系、实现个人社会价值。
鼎城区各级党员干部分别与困难家庭、信访老户、城乡孤儿、农村特困留守儿童等结成帮扶对子,真心实意加强感情交流、帮助解决问题。特别是结对帮扶城乡孤儿和特困留守儿童中,全面实行思想帮扶、生活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和就业帮扶“五个帮扶”。全区落实帮扶资金690万元,为基层办实事1260件,各级领导干部与1780名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688名孤儿、留守儿童得到帮扶。
灌溪镇白马岗村5组谭恒宇小朋友,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失踪,由年迈的爷爷抚养,现就读于该镇白马岗小学。在结对帮扶活动中,区委书记刘定青主动要求和他结成帮扶对子,先后多次到他家中送钱、送学习用品,多次与其谈心,引导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上快乐、健康的人生道路。
为避免送一点钱、搞一次慰问等“一阵风”式帮扶,帮扶干部积极想办法,建立长效机制。石板滩镇开辟留守学生悄悄话热线,由有爱心、有能力的干部担任“爱心妈妈”,定期与留守学生交流,及时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灌溪镇、长茅岭乡、长岭岗乡等乡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对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跟踪,提供及时、集中、有效的帮扶。
进门交心——
用“土话”、真话诠释为民情怀
党员干部不打官腔,不摆架子,真心实意和群众拉家常,拉近与群众心理上的距离,才能实现与群众“零距离”的沟通与对话。
鼎城区从教育党员干部与群众打交道开始,通过党委书记上党课、专家辅导、学习身边典型等形式,让广大党员干部注重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活动。
鼎城区农民剧作家黄士元从事创作四十余年,其作品《旋转的钞票》、《我们村的退伍兵》、《乡嫂骂夫》等都是使用朴实的群众语言,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先后三十多次荣获国家金银大奖,十多次进京演出。
黄士元谈及自己的创作感想时说:“我感到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能激发火热的创作热情,才能触发创作灵感,我的生活仓库里随时都积满了储备粮。”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鼎城区坚持把真实情况告诉群众,把“底儿”交给群众,给群众一个明白,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畅通渠道征求意见,让群众讲真话。采取设立征求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网络征集等方式,引导群众讲真话、谏诤言。与此同时,该区还向全区师生、家长发放“爱党爱国爱鼎城倡议书”和“心中有话向党说”调查问卷,征求全体师生及家长对教育实践活动、“四风”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回应群众关切,列出“问题清单”。活动启动前,由5名区委常委带队组成5个调研组,深入全区159个单位,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走访,广泛征求对常委会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1000多条。区委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了梳理归纳,有针对性地列出了需要重点解决的23种问题,作为“问题清单”写入了全区活动总方案。
同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站在群众的立场,真心地为群众考虑,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活动中,该区深入开展了千名领导干部公开承诺活动。鼎城区 159个“一把手”在区电视台公开承诺,其他班子成员进行书面承诺,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承诺内容具体实在,便于操作,群众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区农业局局长熊春来在区电视台公开承诺,区农业局将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农民在我心中”主题活动,切实解决“舌尖上的安全”、放心农资使用、农业科技推广等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此外,该区选派1200名区直机关干部,组成579个工作组,深入村(社区),主要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乡村夜话、定出一个发展思路、发放一张干群联系卡、记好一本民情日记、联系一个帮扶大户。通过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真心实意地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永葆本色——
变“最后一公里”为“零距离”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民力。心贴心、面对面,零距离、零差错地为老百姓服务,鼎城区广大干部在真诚服务中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鼎城区注重结合联点工作的实际,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发展困难,发展富民产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为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引好路。
十美堂镇是典型的湖区农业大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该镇党委积极挖掘湖区农业的潜力,举办了以“金色世界,花的海洋”为主题的油菜花节,同步开展了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通过旅游产业来带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群众增收300多万元。
石板滩镇毛栗岗村党支部提出“花木兴村”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发展花木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木专业村,先后被省、市委评为“五好”村党支部,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旅游特色名村。
方便农村群众便捷出行,鼎城区实施了“客班车村村通”工程,通过优化、重组、延伸农村短途客运班线,全区562个行政村有558个通了客班车,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办事难、购物难的问题。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作用,努力打造了一支服务意识浓、战斗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队伍,涌现出了一批先进的党员典型。
灌溪镇农技站站长周建军,长期扎根在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他创造发明的农业“保姆式服务”,“稻田托管”、“种粮稳定器”等办法,为全镇3万亩粮田注入了无限生机,每年都为粮农增收400多万元。长茅岭乡党员肖铁城,30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油茶品种改良上,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铁城一号”杂交新品,亩产茶油63.94公斤,产量比改良前翻了三番以上。
黄珠洲乡党委书记张四平,大学毕业后扎根在全区最偏远的乡镇,一干就是20多年,得到了全乡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誉,全乡90%的群众他都认识,群众亲切地说:“遇到什么困难,只找张书记;发生什么事情,只信张书记。”
十美堂镇仁德村医曹宁静,从医40多年来,对前来就医的五保户、特困户患者实行医疗费全免,对困难群众、残疾人减免部分医疗费用,累计为患者让利上百万元,先后被评为“常德市道德模范”、“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并于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抗击自然灾害现场,是检验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永葆本色的主战场。
2014年7月,区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刚结束,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来临。7月14日开始,特大暴雨袭击湘西北。一时间,河水水位迅猛上涨,沅江常德段出现超历史最高水位。7月18日凌晨2时,常德市鼎城区善卷垸突发管涌群险情,数十万群众的安全将直接受到威胁。
党员干部冲上去,年轻劳力干起来。险情发生后,15个湖区乡镇党委立即行动,绝大部分乡镇在1个小时左右组织120名劳力,组成抗洪抢险救援队伍,火速驰援西站参加抢险。在抢险中,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始终坚守在一线,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与时间赛跑,与洪水战斗。石公桥镇党委书记刘霞初、周家店镇党委书记熊永锋等党员干部自始至终带领党员群众灌沙袋、抬石块,身陷泥水中,汗水和雨水浸透了衣服,但他们却不知疲倦,筑起抗洪的堡垒。经过28小时连续奋战,终于成功处置险情,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正是党员干部的勇气和担当,和广大群众对家园的无限热爱,才谱就了这曲众志成城的胜利之歌。
百姓为上,关键时刻看担当。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金色的秋阳,洒落在鼎城一座现代时尚的繁华商城中,城市的每一处,与车流、人流、物流交相辉映,勾画出美丽的场景。鼎城人迎难而上、攻艰克难的昂扬斗志,让她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更大的发展舞台上。(记者 周勇军 李寒露 通讯员 蔡抒颖 彭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