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农家事 农家办

2014年10月23日16: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在红庆河镇的28个村、185个社里,“有事就找包户干部”成了广大村民的共识,这100多位包户干部成了家家的“守护神”。每户农家里都放着“连心卡”,包户干部的电话肯定都存在了农民的手机里。

“这些娃娃可是办事了,原来我们连个干部面也见不上,现在天天来家头着了,有点甚事还就是得先给他们打个电话,问问咋弄了。”木乎敖包村的李虎说。

从“偶尔下乡”到“村里扎根”

长久以来基层的“衙门病”积习严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完成所谓的“中心任务”,形成“随着中心工作走,跟着上级任务忙,围着检查考核”转固定工作模式。而在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履职不够、欠账较多,甚至形成了“门难找、人难寻、事难办”的现象,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如何让乡镇工作回归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本位,让联系服务群众成为党员干部主要工作职责、实现本职工作的回归,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伊金霍洛旗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提出乡镇“去机关化”工作新机制,全旗共有912名干部离开机关,走进农村,把办公室从机关挪到了田间地头、挪进了庄户院。其中,旗直部门、直属单位各选派1名干部脱岗驻嘎查村工作,乡镇统筹选派80%的干部脱岗驻嘎查村工作,会同市选派干部组建驻村工作组,形成驻村全覆盖。

红庆河镇的“四定三到 农事户办”去机关化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已选派了102名镇干部和28位旗直机关工作人员成为了包户干部,履行联络员、宣传员、代办员、帮扶员和调解员“五大员”职责,平均每人要服务60—70户。红庆河镇面积为1000平方公里,村社相距较远,这些干部就自带行李搬到了自己包联的村社里,将工作开展到户,实现服务到户全方位。通过构建“入户梳理—现场办理—代步办理—联动办理—入户反馈—跟踪监督”服务群众“农事户办”流水线,在农户家中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群众办事足不出户,温暖到心,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重树了服务百姓的情怀,重新让干部回到百姓身边,逐步回归政府服务百姓的本位。用干部的实际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反感、反映最强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党员干部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得到了群众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一开始我们进村入户的时候,好多村民都说风凉话,问人家需要帮助什么也没人理我们。尤其像我是蒙古族,不少农民还说,你连话都说不清楚,能给我们作甚了?”阿刀亥村一社的包户干部阿丽玛委屈地抹起了眼泪,“后来,我就不服气,一趟趟地跑,大事办不了,小事我肯定能做。前几天,帮李祥奇家卖了10多只鸡,村民们挺高兴,对我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了,现在有事总是先给我打个电话问问该怎么办。”

“我们就是要让群众觉得,这次我们是在村里扎根了,不是再像以往一阵风,逢年过节才带点慰问品来了。我们天天就在农民家里,有啥事情找我们就对了。”哈达图淖村的驻村干部白庶斌说。

纳林希里村的包村干部杨军谈起“去机关化”幽默地说:“我们现在都有一个角色的转换,过去我们都是父母官,要变成现在管父母。我们刚下去的时候,老百姓依然是沉浸在过去你们当父母官的时候,比较高高在上,有一些推拖等靠这种事件屡次发生,导致老百姓对我们也有一些不信任。但是通过我们深入的、持续把活动搞下去,老百姓们逐渐就感觉到不同了,乡镇干部的作风确实是转换了。像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乡风文明大行动’,帮助农民把乱堆乱放的柴草堆整理一下、擦玻璃、扫地,我们多数干部下去都是帮着老百姓干这些小事,而通过这些小事情,就能够与老百姓心与心之间拉近距离。”

“四定三到、农事户办”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运行以来,全旗入户梳理问题4500多个,现场解决3700多个,代办解决1600多个,联动解决44个,正在落实135个,确定实施惠民项目516个,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放下“官架子”,多替百姓想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白玉刚在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如何开展好“去机关化”工作时,提出“去机关化”的根本是要去除“衙门习气”,具体做到“三去”,即去除“四风”问题,去除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去除机关利益化倾向;实现“四要”:要秉持为百姓服务的情怀,要为群众开展细微的服务,要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农村牧区发展和农牧民富裕的成果。

而突出为民务实清廉,首先要躬下身子,怀着对权力的敬畏,用一颗感恩的心服务群众。乔捷是乌兰淖儿村的包村干部,在走访入户中,得知村里有三户村民把集体土地扎上铁围栏,载种松树苗,极大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引起了村民的不满。甚至还有村民激动地说:“要是每个人都这样的话,我们就都把集体土地围起来,谁也别走!”得知这一情况后,乔捷先组织全体社员召开了社员大会,给村民疏导情绪,矫正村民的错误观念,又领着包户干部一趟趟地登门拜访,到三户违规占地的人家耐心劝说。

有的年轻干部不理解,直接问为啥不采取强制措施?乔捷说:“农民真的不容易,咱们强制把村民在中的松树苗拔了,这些农民得损失多少钱?对咱们干部又是个什么看法?干群关系要处好,咱们就得多替农民想想了。”

前前后后跑了半个多月,占用集体土地的三户人家终于认识到了错误,把树苗移到了自家的地里,拔掉了铁围拦,村民的出行又畅通了。

这一桩纠纷的柔性处理,村里人都对乔捷树起大拇指,他没有运用公权力强硬解决问题,而是用耐心化解了村民的心结,扮演好了一个真心实意为百姓考虑、替群众分忧的干部角色。

张善君是台格希里村的包户干部,每天手机都响个不停,基本全是包扶村社里62户人家打来的:“善君,我手上鹅掌风又犯了,给我上捎上点药。”“善君,从镇上给我捎上个小折叠桌子。”……台格希里村离镇上有20几公里,村民又多是留守老人,不会驾驶交通工具,出行非常不便,经常让张善君代劳办些事情。

台格希里村5五社农作物灌溉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一口机井要满足全社100多亩地的灌溉需求,只能各家抽签轮流放水,全社的各户一圈轮下来得40天。尤其是玉米吐穗期间水量要求较大,往年,老乡们只能准备好干粮和手电昼夜不停地在自家地头铺塑料布、改水道,机井离地远,水流过去就得20多分钟,没等流到地头就下渗不少,为了减少下渗量,老乡们想出了在水道里铺塑料布的办法。地里一放水,家里就得去两个劳力,经常是老太太在前面铺塑料布,老爷子在后面用铁锹改水道。

张善君在入户时得知了村民们反映强烈的这一问题,当即和镇、旗的水利部门联系安装事宜,想抢在春耕前给老乡们把地埋管道安装上,让老乡们能减轻些负担。得知水利部门因人手短缺无法提前给社里安装地埋管道时,张善君当即组织村民用自己的车把安装材料拉到了地头,领着老乡们在地头整整干了20天,把2200多米水管全部安装完毕。

65岁的张巧云老太太说:“安管子那段时间天气不好,经常,张善君家里的小孩没人看,也领来和我们一起劳动,四五岁的小娃娃让风吹的,我们看见实在可怜了,我们自己的孙子也舍不得让受那罪,这些干部真是没的说了。”

张福厚老人指着地里新安的井头高兴得说:“水能供上了,今年我的玉米长势可好了。现在20米安1个井头,全部用上地埋管道,省工又省水,钱也没少省下。张善君可是给我们做了大好事了。”

张善君说:“来到村里和农牧民融到一起,就能他们的甘苦,看到他们那个年龄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把他们的事当做我的事来办,甚至要超过我的事情来办,才能让农牧民放心,才能认可咱们的工作。”

“全科”干部助推高效机关

“四定三到、农事户办”机制实施之前,赵光亮只是镇上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以往下乡的经历屈指可数,在机关里办公习惯了,管的总是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的事,这次被分到了纳林希里村做包社干部。

一到村里,赵光亮就发现了大问题:“村民们的要求五花八门:林业、户口、计生……有的我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得跑到相关部门去问,是什么程序,需要哪些手续,自己也得加强学习。”

红庆河镇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非常注重全科干部的培养,除学习上级制定学习内容外,重点集中学习了业务知识,形成了周一集中业务知识培训学习制度,拓展广大干部的业务知识面,便于更好地服务群众。

干部变成了多面手,工作效率就大大提升了,而且驻村工作组把任务具体落实到人,责任也更加明确。下去的80%的干部在做好驻村包户工作的同时,可以完成机关、站所需要与村、农户对接的工作。原来一个部门的部分工作,需要召集全镇农户一一回到镇办理,现在干部下去以后深入农户,用1-2天的时间就可以做完,为处理原岗位工作省下时间。

红庆河镇党委书记赵海录介绍说:“我们积极探索乡镇机构设置,将原有的‘站、室、所、办’合并,20%的业务骨干集中合署化办公,其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负责业务指导、协调联络、统计汇总等各项工作。通过合署化办公,让乡镇为民服务的渠道和机制不断完善,乡镇部门设置和职能履行更加贴近百姓,方便百姓办事,让一个部门下去或一个人下去能为百姓解决更多的问题,杜绝了之前一个部门只办他自己部门的事情,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也解决了过去部门服务职能单一、人员松散、管理不便、忙闲不均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全科干部,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实现了‘1+1?2’的效果。”(何慧)

分享到:
(责编:高巍、权娟)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