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库县孟家镇便民服务中心大厅,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其中一面锦旗上写着“敬业正直、优质服务、为民分忧”,落款是王家村村民程冲。
原来,程冲前不久在一家汽车修理部工作时,轮胎爆炸致使其身受重伤,住院治疗不久,就花光了积蓄。就在全家人一筹莫展之际,村为民服务代理员陆震宇和镇中心合作医疗代理员徐萍闻听此事,一起赶到县行政审批大厅为程冲办理合作医疗,拿到3万多元的医疗费,解了程家燃眉之急。
和程冲一样分享到党员干部贴心服务的还有沈阳市大东区珠林街道善邻社区的群众。眼下,在这个社区,谁家里闹矛盾或者遇到了烦心事需要帮助,只需把一个红飘带挂在窗外,过不了多久,居住在社区的在职党员就会立刻上门帮忙。
这些,只是我省广大机关干部在“机关转作风为民四服务”活动中积极转变作风、主动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把抓作风作为推动机关党建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省各级机关广泛开展“机关转作风为民四服务”活动,以上率下、上下联动,推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中增强宗旨意识、提高履职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加强服务型机关建设。
许多群众高兴地说:机关干部真正成了人民的服务员。
不少机关干部感慨:通过给群众办事,真正把群众“交”下了。
认真履行职责 立足岗位服务
机关是群众观察党员干部作风的“窗口”,也是测量党群关系的“温度计”。
岗位职责不清,遇事推诿扯皮;分工不合理,人浮于事。对此,群众啧有烦言。
转变机关作风,服务基层群众,切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关键是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服务的原点,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把该干的事干好。
省编委办组织省政府各部门进一步优化内设机构设置,坚持把机关“瘦身”与业务一线“强身”结合起来,省直机关共调整优化240个处室的职责任务,进一步压缩为机关自身服务的处室和编制比例,使编制100名以上的部门非业务处室及编制数分别减少到总数的20%和15%以下,编制100名以下的部门非业务处室及编制数分别减少到总数的25%和20%以下,让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工作人员充实到一线岗位。
为规范机关服务行为,全省各级机关党组织普遍推行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AB岗工作制等 “六制”服务,部分机关还推行了延时服务、预约服务、错时服务等举措,推动了各级机关服务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省物价局建立一次性告知制度,要求经办人员一次性告知时,必须填写《一次性告知表》,说明已具备内容和需要补办的内容,对于需请示后才能告知补办内容的,要说明缘由和何时、以何种方式告知,方便当事人办事。
省国土资源厅针对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慢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和审批制度,将审批时限从国土资源部规定的75天,缩减为20个工作日。
为进一步提高履职能力,全省各级机关党组织通过开展“对标定位”、“夺旗争星”、业务擂台赛、“季评最佳实事”和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支部活动等方式,不断推动机关干部在实践中强化素质、提高能力。截至目前,全省各级机关累计开展岗位大练兵等各类活动2.5万场次,25.6万名机关参与其中。
活动中,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庸懒散”和“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采取明察暗访、专项行动等方式,加大督导检查和专项整治力度,先后查处“吃拿卡要”、“庸懒散拖”问题5977起、2864人;查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429起、143人,并对吃“空饷”等问题进行了清理。
走进基层群众 主动上门服务
“如果不是来到基层一线,就不能全面了解群众的诉求,做决策就容易偏离方向,服务群众也就服务不到点子上。 ”大连市的一位机关领导干部通过到困难企业蹲点调研,了解到许多在机关难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机关干部只有走出机关、走进基层群众,强化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才能掌握基层实情,增进群众感情,真心对群众负责。
按照省委要求,全省健全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基层党组织制度,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和1100余名市厅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直接联系1个村 (社区)党组织、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1户困难家庭,开展调查研究、帮助解决问题、帮扶困难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共帮助基层党组织解决实际问题8763个,协调资金4.1亿元,落实项目2652个。
大连市开展了“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指导工作”实践活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直接深入基层单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听、访、问、看、谈、答等方式,了解群众期盼,帮助解决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全市836名市管党员领导干部走访群众2200多人,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1200多个。
鞍山市建立健全了市委统一领导、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为民服务工作机制,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基层党建、领导包村、信访包案等基层联系点2219个,做到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基层群众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指标。
活动中,全省各级机关2.4万多个党支部按照“全员参与、系统对口、坚持经常、注重实效”的原则,与基层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帮助协调物资金额18.2亿元,落实项目17.2万个,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59.9万个。
让群众时时听到党员的声音、看到党员的身影。全省26.5万名机关在职党员走进社区,开展集中定点服务、公开承诺服务、主题服务、组团服务、菜单服务、网络服务等。省委将每年“七一”前一周的星期六,确定为“在职党员进社区”义务服务日,今年6月28日,以“践行群众路线、共建幸福家园”为主题,组织开展义务劳动、扶贫帮困、政策宣讲、医疗义诊、认领微心愿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欢迎。
大连市沙河口区开展“万名党员进万家”活动,全区2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认百家亲、帮百家难,累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7600余次,收集群众服务需求7900余项,解决6530余项。
本溪市溪湖区建立健全党员公示、双重管理、定期反馈和年度考核等四项工作制度,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在职党员累计服务居民群众2000余人次,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各类问题2425件,帮扶资金20余万元。
活动中,为推动后进村(社区)的发展,全省以县(市、区)机关、乡镇(街道)干部为主体,共选派427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后进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或副书记,帮助建好班子、带好队伍,解决民生、化解矛盾,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先后引进发展项目1876个,修建村路2322公里。省、市、县三级机关选派5370名干部,每3人组成一个工作队,到1790个贫困村开展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坚持“一村一策”定点包扶,加快转变落后面貌。
转变机关职能 优化公共服务
省委认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各级机关必须要转变职能,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把权力放下去、监管抓起来。坚持不保留、不截留、不梗阻,省直机关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11项,全省各级机关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640项,公开和简化办事程序2.59万个,使审批事项和环节大幅减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在此基础上,坚持把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做到监管重心下移、监管职能强化、监管网络健全。
使权力更透明、执法更公平。全省各级机关普遍对有裁量幅度的行政权力进行梳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规范运行程序和工作流程,能够量化的予以量化,坚决对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动真章。
省人社厅对全厅行政裁量权进行梳理,涉及可裁量权力数66项,细化基准数421项,制定了《辽宁省人社厅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指导标准》,进一步明确权力边界、减少审批环节、优化办理流程。
省质监局对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奖励在内的行政权力进行统一梳理,确定规范依据100项,权力条款396项,可裁量条款数313项,细化基准数843个。
让服务体系更健全、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坚持以市、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以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站点为基础,加强政务服务网络建设。截至目前,14个市和23个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省直部门设立了办事大厅,县(市、区)共设立为民服务大厅1556个,乡镇设立为民办事全程代理服务中心999个,村级成立服务站11044个,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覆盖的为民服务体系。
今年,为了进一步优化我省投资创业就业政务环境,省编委办牵头起草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意见》,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工作,继续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目前,该《意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印发实施。
深化政务公开 推进阳光服务
权力只有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更好地受到规范约束。
遵循便于群众知情、方便群众办事的原则,我省不断改进政务公开方式,让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权。省政府全力实施“深化政务公开、推进阳光服务”工程,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运行、财政、公共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和公共监管等信息公开,使政务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
同时,省政府53个部门2795项行政权力的编号、名称、办理依据、申请条件、工作流程等要素也全部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全省有30个省直部门、635个市直部门、1875个县(市、区)直部门实现了网上审批,15217个机关党组织推行了政务公开,11904个机关党组织实施了电子政务,实现了办事项目信息的充分告知。
省国土资源厅在全国率先利用门户网站公开全省1300批次城市建设用地批复,公开征地信息6735条。
大连市对保留的非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在 “大连市政府信息网”、“行政权力运行公开网”上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与此同时,我省按照统一交易场所、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和统一措施、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建设,打造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服务平台。全省14个市和大部分县(市)制定了公共资源项目进场交易目录,建立了统一集中的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和矿权出让、国有和集体产权等全部实行集中交易。
省发改委建立了全省公共资源专家库系统并制定了相关配套制度,要求各市制定公共资源项目进场交易目录,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
省水利厅通过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参与水利建设的227家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事业单位进行信用等级评价,同时研究制定对信息评价不良参建单位调整信用等级的措施,确保水利工程质量。
权力失去监督,就易滋生腐败。为了加强对行政权力公开运行的监督,以电子监察为主要手段,全省已有40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省直部门、14个市、44个县、29个区、162个行政服务中心和分中心实现了联网监察,并将行政权力运行、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22448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电子监管。2014年上半年,全省共监察行政审批业务约41万笔,对涉及违规操作的,发出预警信息447笔,红牌警告34笔。
省政府办公厅每月印发《辽宁省行政权力运行电子监察情况通报》,对行政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办,遏制行政审批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现象。
省发改委274个行政审批事项已全部纳入行政权力电子监察系统,确保所有行政权力实行全流程网上运行、全流程网上监察。
(记者/姜义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