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各级党委要把作风建设紧紧抓在手上,持续抓好各项整改任务的落实,绝不允许出现‘烂尾’工程,决不能让‘四风’问题反弹回潮”。活动收尾不是作风建设收场,活动结束不是曲终人散,基础要稳固,整改要深入,还要不断解决新问题,坚持不懈抓下去,是人心所向,也是党建所必须。
抓常,习以为常,形成习惯,形成制度,常抓不懈。改进作风不是刮阵风,雨过地皮湿,而是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生命工程”。全党改进作风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四风”问题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基础还不稳固,人民群众还有担心,急需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而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保持好势头,把作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使作风建设要求真正落地生根。做得好的,要不骄不躁,继续做下去;做得不到位的,要反思补课,坚持到位;心存侥幸、企望一阵风的,要丢掉幻想,自觉回头,不要在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上越滑越远。作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不可能指望一两次专项教育就解决问题,需要一朝一夕不放松,深入持久地日积月累。稍一懈怠,就可能前功尽弃;一时疏忽,就可能丢人现眼。这不是一时的事、个人的事,而是关系党的兴衰、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的根本大事,是时代课题,更是终生命题。只有把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努力在增强党性观念、严守党的纪律、纯正内部风气、纯洁党的肌体上下功夫、见成效,才能真正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永葆党员干部的先进形象。
抓细,细致入微,见微知著,无微不至,点点滴滴筑牢根基。 “天下事必做于细”。作风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代表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不弃小善,不容小疵,愈细微愈见高洁,愈细微愈见厚重。挽裤腿、趟泥水,为人敬重,让人背着过河、不湿鞋,被人看不起;自拎水杯提包,是自尊尊人,让人代劳,是显赫炫耀,让人鄙视。安徽凤阳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沈浩,与村民平起平坐,从不坐“老板椅”、隔“老板桌”。他去村民家里,端起茶杯就喝,舀碗稀饭就吃;不管村民话轻话重,他都笑着听,成为村民舍不得、忘不了的一员。好作风在平凡中闪光,在平凡中孕育。小节不含糊,小事不马虎,不做龌龊之事,不为低俗之举,不发放纵之声,具体抓、深入抓、扎实抓,就会正气充盈,聚敛人气,干好事业。
抓长,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天长地久。作风建设不是“大呼隆”,刮一阵风了事;也不能“短促突击”,搞一段活动奏效。转变作风要打好持久战,不仅要有行为方式的转变,更要有思想的提纯和升华。只有力度不减、温度不降、常抓不懈,才能克治“四风”的顽固性;只有一如既往,经常抓、“回头看”,才能抵制“四风”的反复性;只有立好规矩、建好章法,健全改进作风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严实无欺,才能为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化保障。“避风头”,短期行为致短命;存侥幸,害人终将害己。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抓“常”以治本,抓“细”以克难,抓“长”以固行,对此铭刻于心,践之于行,多元多变本色不变,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践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懈怠,“常”见本色,“细”见精神,“长”见效果,必会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