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义渡天使”义工队定期到步行街、街镇、村社开展巡回义诊。
核心提示
所谓“最后一公里”,原指完成长途跋涉的最后一段里程,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最后的而且是最关键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大渡口区将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作为活动重点完成的4个目标任务之一。
为此,大渡口区围绕“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的服务理念,通过强化三个作用、规范四个服务、夯实五项制度等措施,建立起“1个区行政服务中心+8个镇街公共服务中心+8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中心构架体系,进一步提升三级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同时积极搭建平台载体,夯实服务队伍,构建全覆盖、立体化的便民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方便办事,满意办事。
社区工作减负,服务群众更贴心
上个月,家住茄子溪街道滨江社区的张大妈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是如何办理老年证。这让她觉得很贴心,“我本来准备到社区问的,现在一条短信就明白了,还不容易搞忘。”
这是茄子溪街道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举措之一。街道公共服务中心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子查询机等方式,将办事程序、时限、服务标准和承诺全面公开。
“对于街道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我们要让群众‘无障碍’知晓。”茄子溪街道负责人说。
为了让群众好办事,大渡口区积极减轻社区工作负担,大力推动“社区去行政化”,让社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居民服务,为居民办事。目前,大渡口区各个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从188项减至53项。
行政事项减少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服务质量的提升。
茄子溪街道出台了《“两级服务中心”办件资料收发办法》,制作具体事项办理流程图,明确办理时限,配置“流动服务车”和资料分送员,实现代办材料的快捷互通。截至9月,共代办事务10342项,平均日办件50件左右,办结率100%。
规范的服务流程背后,是公共服务中心合理的分工以及科学的制度建设。
在茄子溪街道公共服务中心,400平米的大厅分为政策宣传、业务办理、自助服务、等候休息、来访接待5大功能区,还有自动排号系统和自助查询系统,《办理事项样表》和《便民服务手册》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指引。等候椅、便民药箱、雨伞架、饮水机、报刊杂志、老花镜等便民设施一应俱全。
该街道还制定了《群众诉求办理工作制度》,规范诉求办理过程。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评价反馈制等10项便民服务制度,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落到实处。
“以前完全摸不着门,现在进服务中心感觉像到了银行,简单方便,服务还好。”近日,张大妈顺利地办好了老年证,笑呵呵地说。
拆分服务中心,群众办事更方便
过去,春晖路街道的居民要办事,最远可能要走一个半小时。街道办事处位于辖区的最南端,居民有时办理一些事务,还要在街道和社区之间来回跑几趟,可能要花大半天的时间。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春晖路街道为切实方便群众办事,将街道公共服务中心拆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分中心,加上所辖9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拉近了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居民办理事务步行时间在15分钟以内即可到达服务点。更方便的是,街道和社区服务中心实现了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居民再也不用来回奔波。
物理距离拉近了,关键还要提高服务质量。街道编制了便民口袋书《群众办事通》。书中对“一站式”服务流程、服务内容、环节、规范都做了详细说明,真正做到了一书在手、办事不愁。
“《群众办事通》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也让他们对中心的工作有了更多了解。有了解就多了理解,更多了支持和信任。”春晖路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说。
为了更好服务群众,街道还推出了“延时服务”和“流动交通车”项目。
针对上班族,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提前半个小时上班,中午两个小时不休息,周末两天安排专人值班,避免了群众办事请假耽误上班工作时间。对于确实有需要的居民,中心还将派人上门服务。
“活动不是形式,现在我们感觉到的是心贴心。”有居民说。
增添服务举措,群众受益更满意
跃进村街道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的要求,在整改问题中大胆创新,不断增添服务举措,打好“组合拳”,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使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中受教育,人民群众在整改问题中得实惠,让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设施拳”改善环境。启动堰兴社区居委会办事大厅改造项目,完成公共服务中心4M光纤专线接入工程,大堰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项目进入财政预审阶段。
“关怀拳”扶助贫困。开设家政、营养配餐员培训班2期,培训93人。为困难群众发放低保金、廉租房补贴等206万元,实施大病医疗救助26人,帮助16名贫困大学新生申请助学金6.2万元。
“监督拳”跟踪落实。严格落实跟踪督办制度,召开工作推进会、信息反馈会等,检查重点工作开展情况,班子成员坚持每周进社区走访,强化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制度拳”巩固成效。全面分析梳理现有管理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废止制度6项、修订制度13项、新建制度6项,以制度建设倒逼作风改善、效率提升。
一套“拳法”下来,跃进村整个街道面貌有了极大的提升,“接地气”的事件越来越多——居民自助,在楼长和居民骨干的发动下,居民主动参与楼道刷白、植树护林等社区工作174次;邻里互助,23个志愿者组织为居民提供证照代办、水电维修、法律咨询、月嫂指导等服务300余次,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社会资助,深化“政企共建”模式,加强与重钢、十八冶等产权单位的联系,协调老旧家属区房屋维修等矛盾,解决居民生活难题。
新闻链接》
巧用平台载体 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大渡口区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服务理念,除了全面完成三级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外,还利用“义渡天使”义工队、教育系统“两访”活动、乡村夜话、“莎姐”工作室等平台载体,收集民生问题,提供为民服务,构建立体的便民服务体系。
每隔半月,大渡口区九宫庙商圈,一条“义渡天使学雷锋”的横幅下总能聚集众多市民。这是“义渡天使”义工队的医疗人员们在为市民提供健康检查、咨询等服务。
据了解,“义渡天使”义工队是大渡口区卫生局组建的医疗志愿服务队,下设7个分队,统筹协调了区属5个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人员进行分期分批的义工活动。每个月,他们还会走进街道、村社巡诊,将健康送到市民身边。
但是,义诊毕竟有时限,如何让市民随时掌握自身健康状况?今年,“义渡天使”牵头在九宫庙商圈、革新社区、新一社区、古渡社区、蓝沁苑小区设立了5个健康小屋,每周二至周日,居民都可前往免费体检,并提供中医或专科病的治疗咨询以及慢性病防治教育。
大渡口区教育系统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 “两访”活动,学校干部教师深入社区察民情、听民意,广泛宣传学生资助政策、饮水饮奶营养午餐政策、划片招生均衡编班政策和教育收费治理活动等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民生实事,有针对性地做好“家校社”教育联动工作,力求不断提升育人质量,提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与此同时,还在走访入户的基础上,结合各学校报送,广大师生职工、家长委员会代表及群众代表推荐等方式,发现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品行高尚、群众认可的群众身边的好学生、好家长、好教师、好校长、好学校。其先进典型在大渡口报、大渡口教委门户网和12371党建信息平台等开辟专栏进行推广,发挥榜样的模范引领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让群众了解、关注身边学校的发展变化,提高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跳磴镇石盘村通过‘乡村夜话’收集关于全村发展及民生的意见建议、检察院‘莎姐工作室’自编自演情景剧对小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开展‘爱心活动’,营造和谐友爱的社区氛围……”大渡口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搭建服务平台,建立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能力,扎实开展各类惠民利民活动,切实改善民生、服务为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