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深圳龙华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畅谈践行群众路线“啃硬骨头”

只有心中装着群众,才敢动真碰硬

2014年09月29日15:51  来源:南方日报

28日下午,深圳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现场会在龙华新区召开,龙华经验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深圳市最年轻同时也是人口最为密集、民生短板相对突出的新区,龙华如何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脱颖而出?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有何突出之处?积累多年的“老大难”“硬骨头”为何被龙华一一啃掉?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龙华新区党工委书记姜建军。

因民而改:“零时限”审批推动学校提前1年招生

南方日报: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一年,龙华新区也将今年确定为“改革创新年”,您能否谈谈,新区是如何审视改革与教育实践活动,两者如何在新区实现了结合?

姜建军:龙华新区是深圳新一轮改革的产物,肩负着建设“两区一城”的重要历史使命,应该说,从深圳到龙华,改革的精神一以贯之。以民为本、为民办事,是改革创新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而坚持群众路线,就是要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在服务民生上下工夫,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龙华新区虽然处于深圳地理中心,但在过去属于原关外边远地区,发展走的是工业化、半城市化的路径,以人为本、以民生为本没有摆到一个重要层面,片区的民生欠账比较突出。

新区成立后,我们把城市发展和民生需求结合起来,用过去三十多年发展的经济成果,来支撑未来城市化进程中的民生需求。但现实问题是,龙华片区民生欠账多,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表现得尤为突出,采用传统的工作思路无法在短期内补齐民生短板。所以必须改革,用改革的思路破解城市发展和服务民生中的一系列难题。

比如,目前引起广泛关注的政府投资项目审批“零时限”改革。按照传统的审批思路,审批和开工“一条线”管理,环节过多,且串联开展、审批时限过长,造成大批关涉民生的项目久久不能落地,成为“空中楼阁”。对此,我们启动“零时限”改革,坚持依法行政与遵循工程建设规律、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以“保开工、优监管”为核心,“建审分离、分级管理、流程再造、并联审批”,尽可能减少事前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使行政审批大提速。

按照零时限的审批模式,民治民顺学校原本最快明年秋季才能投入使用,但今年9月提前一年开学招生,及时缓解了当地学位紧张的局面,学生家长都给我们点赞。

动真碰硬:“在这些群众关心的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

南方日报: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龙华新区敢“啃硬骨头”,解决了一批“老大难”,如梅观高速免费、沙吓村水浸、沙元埔变电站建设等,在群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龙华是怎么做到的?

姜建军:在教育实践活动前期的查摆问题阶段,我们党工委班子就提出,要把历史的责任承担起来,龙华好的、不好的东西都要认领,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一种胸怀和魄力,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更不用谈用解决问题的实效去取信于民了。

回到龙华的区情实际上来,新区的民生欠账中存在多年未能解决的“老大难”、“硬骨头”,这些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攻坚克难?为什么我们要办实事?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群众的需要。只有心中装着群众,才能不回避、敢碰硬。

比如民治沙元埔变电站的问题。全市超负荷的供电站55%在龙华新区,也就意味着龙华的供电矛盾尤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新区成立迎来了大发展,用原来已经不堪重负的供电设施面临爆棚的危险,一旦发生故障,将会严重影响周边数万居民的生活和片区的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认识到,变电站必须建设,在这些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否则将面临更加严峻的问题。所以,我们统一了思想,积极主动地做群众工作,将变电站对环境的影响主动、毫无隐瞒地通过专业人士宣传到位,既要让变电站建起来,也要让群众健康得到保证、环境得到改善。现在,变电站的建设得到了群众的理解,进展基本顺利。

固本强基:深化“两化”建设将“最后一公里”走实

南方日报:基层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战场,如何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通走实,党组织若拿不出好的表现,一切都无从谈起。请问龙华新区是如何部署党组织建设的?

姜建军:的确,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依托,在这里扎营的党员干部,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形象大使,也是具体为民服务的“操盘手”。党员富于责任感,就能温暖一片群众;党组织充满战斗力,就有万家灯火的温馨。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举行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使新区的干部和党员都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得到了提高和进步。目前,新区正在积极构建以社区综合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工作站、股份公司、辖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各类社区组织共同参与、多元共治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

同时,新区继续深化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打造一支“专业、专心、专注”的党务工作者队伍,提高基层党建的科学化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以健全制度机制为基础,制定《推行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为“两化”建设提供机制、人员、经费等保障;以强化务党能力为核心,加强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履职能力;三是以完善职业保障为重点, 在全国率先构建专职党务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实行初级、中级、高级资格三级认证。今年上半年,党务工作者通过走访基层,收集群众意见建议260多条,90%以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受到了辖区党员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行走龙华:“作为群众的一员,去发现真实的龙华”

南方日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诟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迄今为止,在作风建设方面,您最深刻的感触是什么?

姜建军: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改造人,以新的作风来引领未来的发展。怎么改造?就是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所以,走群众路线,首先得树立群众的眼光,将自己还原为群众,否则你是看不出问题的。

这方面,感触最深的要数“行走龙华”,这是我提出来的一个民生体验工作法,就是突然通知领导班子去哪里上车,然后随意开到新区的一个点,把人放下,大家自由组合,边走边看,回来一起总结感悟和问题。

为什么会有“行走龙华”?我们老讲联系群众,走到群众中去,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我也一直在思考,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深深触动了我。有天晚上,我们接到举报说发生了地陷,第二天一早开车过去,地点很明确,但开车来回绕,就是找不到。后来,我们将车停在一边,没走多远就发现了地陷点。

之后,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坐车看和边走边看完全不同。其实,在群众关切的问题上,尤其是市容环境,如果坐在车里,群众看到的我们往往看不到。再考虑到龙华的区情实际:高开发度的城中村、大量钟摆人群的存在,特别是历史形成的复杂的地下管网等因素,都决定了领导班子看问题必须从群众的切身感受去体会、调研,然后决策,而不能隔着车窗看,否则出台的工作举措从一开始可能已脱离了群众,后面就一直如此。

因此,我提出要“行走龙华”。行走,就是作为群众的一员,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体验和观察,发现真实的龙华,尽可能客观、全面的把握区情,为龙华的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行走龙华,不确定时间,无论白天或者夜晚,晴天或者下雨,现在,“行走龙华”已经成为新区常态化的工作机制,4个办事处都已经在跟进开展。(策划/统筹:张建明 江强 撰文:记者 吴永奎)

分享到:
(责编:张玉、杨丽娜)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