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姓、不同宗,甚至不同族,却是兄弟姊妹好亲戚。4月初以来,安顺市委将教育实践活动与扶贫开发、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在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连户帮促”活动,全市19182名党员干部与24019户结成帮扶对子,演绎了一出出认亲扶亲的故事……
扶智扶志 让梦想照进现实
初秋的古寨鲍屯,仍然热浪阵阵,不是气温有多高,而是群众们忙着致富。
“酒坊新房子已经封顶,终于梦想成真了,接下来我还要带领乡亲们一起酿酒致富。”38岁的鲍洪波患后天性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2003年在村里第一个做起酿酒生意,今年开建的新酒坊可一次增加100余个酒窖,一个月能产近2万斤酒。
鼓励他圆梦的“亲戚”,叫周建琨,安顺市委书记。
5个月前,周建琨在鲍屯村认了2户亲,也挑起了两副担子,一是帮助鲍洪波成为致富带头人,一是帮助鲍安安脱贫。
靠养鸭补贴家用的鲍安安也没闲着,刚把鱼塘建好,放进1000条鱼苗,又开始扩鸭圈了。说起亲戚“串门”的情景,鲍安安很是激动。鲍安安告诉记者,以前他是小敲小打地一个人做,现在有亲戚帮着盘算生意经,他信心很足。
关心关注解决“想不想干”的问题,指导引导解决“怎么干”的问题,这是一场个体与个体的帮扶,更是一场城乡思想的碰撞。
平坝十字村岩上组,陈顺华和妻子郭正莲为烟叶的收成忙碌着,清新诱人的烤烟香气扑鼻而来,谁曾想到,这个患骨质增生和腰椎间盘突出的男人一年前还为异常拮据的日子发愁。在县烟办的帮扶下,思路、技术、办法、措施,都变成了红利,他家今年的纯收入可达6千多元。
镇宁针对日益热火的农家旅游,把老师请到村里给农家乐的户主进行培训,学员燕玉芳高兴地说:“老师讲了经营管理,也教会了我们形象设计和服务礼仪等,我要重新打理我的铺子了”。
……
源源不断的智慧,源源不断的知识,让那片大山的脊梁比往昔挺拔得多。
拔病根拔穷根 让实践带来实效
农事必问、灾情必问、纠纷必问、困苦必问、节庆必问,不怕城乡路途远,但求干群无距离。
在离安顺城70公里外的平坝齐伯乡温泉村,记者见证了一次倔强的“说服”。
“马伯,你一定要去治病,再拖,我不认你了。”
“认了你这么个晚辈,已经是我前世修来的福份了,看病花钱得很,不去不去。”
“不去,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你把病看好了,我来家里头吃你做的菜。”
和市交投公司董事长朱势军结对子的马照明80岁,多病,老伴和独子先后离世,儿媳杨朝群也患重病,自身生活难理,刚成年的孙子在外打工,马老伯靠低保度日。
十天后,马老伯和儿媳住进了市人民医院。联系医院、陪同检查、办理手续、付费,全是朱势军一手操办。治疗一个月后,两人病情稳定,相继出院。赶回家的孙子马金平说不出的感激:“当领导的为我们跑腿,是我这个打工仔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对象不脱贫、帮扶不脱钩”,是这次联户帮促的硬指标。
类似的故事在各县区频繁上演。
关岭花江镇凉井村,龙成贵和龙成刚兄弟俩天生残疾,行动不便,所住房屋雨天漏雨晴天漏光。县政协副主席黄华强在协调大米、化肥、现金和帮着修补房屋之余,又帮助他们修了猪圈,买了猪仔,他相信:“一步一步来,日子总会好的”。
仿佛是个例,其实很普遍。仿佛是典型,其实很普通。
从市到县(区)到乡(镇),割不断的是乡情,放不下的是责任。
改进干部作风 走好“最后一公里” 只有迈开腿、扑下身、沉下心,才能交上亲戚的心。
在镇宁扁担山乡洋花村,83岁的余晨芬笑呵呵地对我们说道:“又要陪我这孤寡老人摆‘龙门阵’,又还经常送米送油来,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家事,帮忙安路灯、修沟、修厕所,说是组织上安排来我家的亲戚,这种亲戚我还不得见过勒!”
和她认亲的县环保局局长冯波告诉记者:“结对帮扶活动,帮我们解决了怎么和群众打交道的问题,他们才是我们的老师。沉下去了,才发现自己与群众的要求有多远,结上了穷亲,才知道我们要做的事太多太多。”
干群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了问题,也帮助干部找到了工作方法。
关岭成立律师“帮县、联乡、驻村”法律服务工作队,到各远教站点开设法律讲座,搭建了一个面对面解决问题的实用平台。
访贫问苦、谈心交心、协调资金、争取项目,帮扶工作似乎包罗万象。
“这次‘万名干部连户帮促’活动,就是要让机关干部‘接地气’,直接服务‘三农’,深入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问题。”市活动办副主任朱海波如是阐释活动真谛。
结亲戚、交朋友,小事情、大情怀。“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一切要为小康苦干”的集结令在结亲交友中落地生花,再远的乡村,也会实现干群“零距离”。
(通讯员 吴爱民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