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兴城市委书记 于学利 |
有的干部下基层征求意见时热热闹闹,解决问题时冷冷清清,甚至把群众当成作秀的道具,群众意见反而更大
不久前我到基层调研,群众普遍反映现在办事比以前方便了不少。比如,一些窗口单位双休日、节假日正常工作,有的还实行AB角,让办事群众不白跑。
群众感觉办事更方便了,说明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强了,工作作风改进了。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刚性的制度约束起作用。最近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直是我们党的工作路线。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征集民意、汇集民智,这既是上级机关的要求,也是基层工作的需要。眼下,干部纷纷走乡村、入社区、访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受到基层群众欢迎。但也有一种现象,征求意见时热热闹闹,解决问题时冷冷清清,甚至把征求上来的意见放在抽屉里“睡大觉”,或者挂在墙上做做样子。如此一来,群众成了干部作秀的道具,群众意见反而更大。
有的地方和部门,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制定了表格,分解了责任,开展了整改行动,但雷声大雨点小,政策始终“在路上”、服务始终“在嘴上”、实惠没有“落身上”,造成“末梢堵塞”。归根结底,是官僚主义作祟,心里没有群众。
转作风是不是到位,群众评价是最高标准。干部不能把群众意见仅仅放到表格里、挂在墙壁上,还要把群众意见放到心坎上,落实到行动中。我认为,把群众意见放到心坎上,就是干部要有为民爱民的情怀。基层干部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同群众打交道、交朋友,倾听群众呼声,消除与群众间的“屏风”,拆掉和百姓之间的“篱笆”,激发转变作风的内在动力。
(本报记者 何 勇整理 马国英绘图)
更多精彩,请登录“人民微博”参与互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7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