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村党群联系渠道不畅、服务群众效能不高、社会管理功能不全等问题,江苏省扬中市全面推行以“一组一员、一家一档、一户一卡、一人一区”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为党员干部搭建了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的载体,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威信,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基本现代化建设。
一组一员,织好社情民意“信息网”。及早发现矛盾隐患,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基层干部才能“耳聪目明”,处理事情才能及时到位。扬中市按照“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按约每百人配备1名的要求,选取3060名政治素质和群众威信高的老党员、村民小组长担任民情信息员,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网络,让党员骨干活跃起来,与老百姓“早不见晚见”,及早发现矛盾隐患,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把握工作主动权,通过召开民情信息分析会等途径科学研判,分类处置,将大量矛盾直接解决在基层,化解在首办环节,消灭在萌芽状态。2013年,全市共收集办理民情信息13300余条,一次性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98%以上。
一家一档,把握民生需求“晴雨表”。过去,群众情况全凭村干部主观印象。2011年底,该市全面组织开展“走千户、访千人”活动,为全市9万多户农民家庭全部建立家庭发展档案,做到思想动态、就业状况、劳动技能、收入支出、家庭需求“五清楚”,以家庭为基本单元构建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实行家庭信息跟踪管理、群众诉求全程服务,把服务和管理延伸到“最末梢”,覆盖到“最前线”。重点跟踪困难家庭归类档案,建立突发应急帮扶机制,对突遭变故的家庭信息,即时入库,第一时间上报村(社区)党委实施帮扶。对外来流动人员,成立“候鸟”工作室提供服务;对有创业意向的,由村党委为其担保小额贷款,帮助创业。我们感到,对家庭基本元素的信息把握和科学运作,能够第一时间为党员干部开展联系服务提供可靠的基础性材料,为谋划创业富民活动提供第一手依据。截止目前,该市人均GDP已超过10万元,人均居民储蓄余额保持全省前三,已全面消除人均年收入低于万元的贫困家庭。2013年,扬中市在原有家庭发展档案管理系统基础上,全省率先开发了“民情E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民情信息在线处理、反馈及重大事项在线通知、投票,真正实现“手指一点,民情尽显”。
一户一卡,开好党群联系“直通车”。群众有困难、有矛盾,找不到人解决,轻则有怨言,重会酿事端。让群众“有人可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扬中市各村(社区)党组织向辖区内所有组织和农户家庭发放民情联系卡13多万张,全部公开基层干部联系方式、职责分工以及代理服务事项和责任人,推行菜单式、代理式、互助式服务,对群众来电实行首问负责,虽然村干部接听电话高出五六倍,但群众“能打通电话、能找得到人、能办得成事”,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走访,变等待解决为现场处理,确保群众呼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解决,真正做到了“群众动动嘴、干部来跑腿”。村民们都说,“这张卡就是万事通,一个电话什么问题都解决”。
一人一区,种好网格管理“承包地”。原有的村干部“一人管一口、各扫门前雪”的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群众的多元需求。在原有村干部分片工作基础上,该市以三至四百人口为单位,实施网格管理,建立党员干部包片责任区,确保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各村(社区)党委与包片干部签订责任状,明确政策宣传、任务落实、联系群众、安全生产、社会稳定“五包”责任。在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大厅“晒出”片区工作日记本,方便群众监督,接受群众点评,让基层干部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情,及时有效得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目前,全市共建立包片责任区766个,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近2万件。
目前,“四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已经成为该市加强基层党建、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四个一”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的肯定,并被江苏省委组织部发文推广。在具体实践中,该市深切地体会到:一是组织找群众多了,群众找组织就少了。“四个一”推行以来,该市受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总量较大幅度下降,全市社会公众安全感达95%,法治建设满意度90%,社会公共安全指数保持在98%以上,位列全省前三。二是干部真正下到一线去了,群众的满意度就上来了。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独立民调结果显示,扬中民众对“四个一”实际成效综合评价满意度得分为90.27分。全市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率逐步提高,社会测评满意度达96.8%。三是服务群众工作做细了,党在基层的根基就实了。以家庭为社会管理的起点,把服务和管理延伸到千家万户,实现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覆盖和有效管理,能够真正实打实地服务群众,不断在群众中凝聚力量,筑牢执政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