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
“警事家访”群众路线工作法
二、创意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的基石,如何及时准确地掌握社情民意?如何对群众急需急盼的事“零懈怠”?如何变“上级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为“群众要求干什么就干什么”?如何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2012年以来,沭阳县公安局借鉴内部家访问警需的做法,创新建立“警事家访”工作法,上门解民忧,帮民困,搭建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桥梁,
三、主要做法
(一)固化家访方式,确保社情民意“收集得全”。一是分层昼访。按照局领导联系镇(乡)、中层干部联系村(居)、民警联系户的要求确定家访对象,白天各层次民警在联系区内逐户(单位)走访联系群众,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细致排查民忧民难,全面掌握被访人员(单位)基本情况、意见建议和相关诉求,及时记入民情日记。二是侧重夜访。针对群众上班或忙于农事而早出晚归的实际,规定每周一、三、五晚上20:00至21:00为夜访时间,组织开展以“夜访农家讲政策、夜议警事征意见”为主要内容的“警民夜谈”活动,专门制定相关工作办法,确保下访效果。三是专题家访。对群众反映的重点或倾向性问题和诉求,每月由法制部门按照治安防范、执法服务、队伍建设、涉法涉诉等进行分类,由该局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开展阶段公安工作,带领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乡镇、村居群众家中,带着问题和群众诉求入户,了解实情,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共同商讨群众诉求解决办法,提升解决问题的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开辟畅言渠道,确保意见建议“反映得上”。一是打造警民“连心室”。在全县123个中心警务室设立“群众说事厅”,警务室民警实行24小时值班制、首问责任制、上下联动制、定期回访制等工作制度,与群众实行“面对面、一对一”地“说事”,既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知识,又能解决群众诉求,做好一人一事思想政治工作,让民警与群众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密切警民关系。二是发放“警民联心回音卡”。树立把“群众当亲人”的理念,在入户家访过程中,民警在主动向辖区群众发放载有民警姓名职务、联系方式、服务承诺警民联系卡的同时,为每一名群众送上一张由本单位统一编号的“警民联心回音卡”,注明“回音”内容及途径,及时获取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以便汇报、研判、分流、处理和办结,让“回音卡”成为警民联系的“家书”。三是组建社区公安服务队。以一体化警务机制建设为契机,在全县305个社区(小区)分别组建由治安志愿者、村(居)组干部、专职保安等为主要成员的“社区公安服务队”,在社区民警的指导和组织下,结合开展“家访”活动收集梳理的警事民情,围绕应急救援、便民利民、调解纠纷等工作,组织开展公安业务服务活动,打造全方位为民服务平台。
(三)强化制度保障,确保问题诉求“解决得好”。一是结对联建制。结合群众诉求,发挥民警个体优势,组织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中层干部共260名与结对挂钩的沂涛镇260户特困农户挂钩联建,从精神上、物质上、智力上给予力所能及的关心和帮助,做到每周联系一次、每月走访一次,每年帮助联系群众至少做好2件以上实事。二是销号整改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诉求、困难求助,按照“家(接)访一户(人)建立一台账”或“处理一事建立一台账”的方法分类建立台帐,实行销号整改制度,做到掌握一件、登记一件、兑现一件、销号一件,确保项项有着落、件件有结果。三是回访考核制。建立民意访评中心,采取实地考核、问卷调查、电话回访、每日研判等方式,对民警开展“警事家访”掌握民情、开展警务情况实行次日回访通报,并纳入对各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警务工作成效评价的最终决定权交给民意。
四、工作成效
“警事家访”工作法 “倒逼”全警“接地气”,实现了民意与警务的有机融合,固化了入户访民方式,拓宽了民意收集渠道,通过坚持走群众路线,构建民意导向型警务,实现了公安工作持续改进和科学发展。近两年来,该局共组织民警开展警事家访47.63万余户,整改户籍数据140.69万项,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4万余件,为群众解决复杂问题5876件,群众为公安机关提供维稳信息6200余条、提供破案信息9300余条,社会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了稳步提升。2012年6月、9月《人民公安报》、《中国警察网》、《江苏法制报》、《宿迁日报》先后大篇幅报道了该局“警事家访”及“警民夜谈”的做法,该机制被评为2010-2012年沭阳县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制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