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湖北省荆门市救助管理站结合救助工作实际,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活动内容,用真心、动真情、出真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活动收到明显成效。
一、从触及思想灵魂入手,抓教育为党员“补钙”。以典型引路,筑牢精神高地。党员干部实行“六星”(理想信念星、学习进取星、爱岗敬业星、优质服务星、遵纪守法星、创新工作星)管理,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实行服务承诺,引导人人立足岗位,找准定位、明确职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相互比着干,使公仆意识、法纪意识、担当意识入脑入心。以开门纳谏,找准突出问题。在征求意见环节,以举办救助“开放日”为契机,通过媒体招募、电话预约等方式,把普通市民、爱心志愿者、“社区格格”、政府相关部门代表、省市级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百余人“请进门”,零距离、全方位了解感受救助工作,为救助管理服务长效发展支招献策“把好脉”。同时,班子成员采用“体验式调研”等方式,主动深入联系科室、救助一线和职工群众,面对面进行座谈交流,确保情况摸得透、问题找得准、意见听得实。共梳理意见5大类12项,其中10个重点问题明确到人,马上解决。
二、从群众的急需盼入手,抓服务为对象“解愁”。针对陷入困境的流动群众应急救助,市救助管理站强调快速反应、规定时限到达现场主动救助,积极推行“六个一”服务活动,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句温馨提示、一杯茶水暖心、一套干净衣裤、一顿可口饭菜和一张返家车票,并建立完善了以《雨雪冰冻天气救助工作预案》、《高温酷暑天气救助工作预案》为主要内容的应急救助机制,依据天气变化适时启动不同强度的救助方案,简化救助程序,实施街角巷尾“一对一劝导救助”,为受助困难人员开辟返乡绿色通道,切实满足救助对象需求。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市救助管理站以“救急难、解民困”为己任,对陷于各种困境的300余名困难群众进行了帮困救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民政部对我市“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的突出表现进行了表扬通报。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互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博客、QQ群等多种形式宣传救助政策、措施,引导媒体和公众客观理性认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动员引导城乡居民发现生活无着流浪人员,及时拨打救助电话。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期间,市救助管理站主动邀请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荆门广播电视台、荆门日报、荆门晚报、荆门社区记者采访报道,先后在媒体、民政门户网站上发布信息50余条,《中国民政》、《中国社会报》、《湖北民政》、《荆门政务信息》也进行了刊载。针对群众反映救助服务电话号码不好记、不好打、不方便等问题,市救助管理站决定开通党员“51995”(寓意“我要救救我”)救助服务热线,与现有救助电话绑定,开辟流浪人员最方便、最快捷、最直接的受助快车,动员党员站到救助第一线,接受救助实践考验,为流浪人员提供迅捷的一站式服务。完善好救助服务体系。加强救助服务网络的城乡统筹和社会参与。动员社区网格员、环卫工人和城乡结合部住户参与,发放救助联系卡1700余张。主动和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实施警车、救护车、救助车多股力量整体联运巡查,扩大街面救助覆盖面,保证救助工作无缝对接。同时,整合站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党员志愿服务队和街面救助劝导服务队,依托窗口服务和救助网络“两大平台”,共筑救助发展合力。截止目前,已救助帮扶受助困难群众7000余人次。
三、从参与中心工作入手,抓落实为政府“分忧”。以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反对拐卖妇女儿童、维护社会秩序等活动。对长期滞留的未成年人提供生活能力训练、就业培训指导、康复训练、心理疏导、行为矫治、文化知识教育等服务,较好地履行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以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活动为契机,扩充帮扶群体,丰富帮扶活动,完善联动帮扶机制,强化由“救助保护”向“社会保护”转变,积极推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同市民政局福事科开展了困境儿童前期调查摸底工作,共摸底265人,为下一步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提供及时有效援助、形成帮扶长效机制创造条件。联系东宝子陵铺镇、石桥驿镇、钟祥丰乐镇福利院、仙居乡福利院,设立救助托养安置基地,切实让滞留在站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湖北省荆门市党建云平台供稿 王昌勇 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