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这种信任和支持,实质上是一种认同。群众认同包含多方面内容,但主要的是利益认同、感情认同、理念认同。党员干部在这些方面获得了群众的认同,就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工作,就能形成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利益认同是出发点。人们的一切奋斗,都与其利益有关。利益讲通了,一通百通。老百姓在利益上认同你,就会信服你、认同你的努力;反之,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即使你讲真话,人家也不信。获得群众的利益认同,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群众利益、怎样实现好群众利益。群众利益往往是具体的,既包括物质方面,又包括精神方面,归根结底是要过上更好日子。实现好群众利益,根本途径在于推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民生。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注意站在群众立场上思考问题,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在政策措施上体现群众利益,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群众利益。当然,利益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少数人利益与多数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既会有交集,也会有矛盾。如何在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的条件下增进利益认同,特别需要党员干部认真思考和研究。
感情认同是润滑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与人之间只有在感情上认同,才容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清代思想家唐甄曾说: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这启示我们:党员干部如果能带着感情做工作,善于满足群众的感情需求、消除群众的情感困惑,就能获得群众的感情认同;而要满足群众的感情需求、消除群众的情感困惑,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党员干部与群众在感情上近了,获得了群众的感情认同,开展起工作来就会多一些助力、少一些阻力,即使一时无法很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也容易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获得群众的感情认同,需要党员干部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为此,需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抑或说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真正从内心深处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
理念认同是高境界。与利益认同和感情认同相比,理念认同是更高层次的认同,因为它超越了利益和感情。也正因为如此,理念认同的形成更不易,一旦形成作用更持久,在价值观念多元多变的今天更是这样。理念认同建立在真理和事实的基础上。党员干部要获得群众的理念认同,关键在于善于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为此,需要掌握一定的说理方法与艺术,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是感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理性。尽量把理性的内容感性化,更利于理解,更能说服人。二是摆事实与讲道理的关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具体事实入手的,事中有理,理在事中。把事实讲清楚,才能把道理讲透彻。三是准确与通俗的关系。群众大都是很实际的,他们不愿听空洞的说教。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共鸣。当然,通俗的前提是准确,因为通俗而失之准确,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既深刻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又准确把握群众的需求和接受习惯等。人们常说的“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就是这个意思。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