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社区作为直接对接服务群众的基层党组织,“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承担着无可替代的中枢纽带作用。现阶段,在社区党建方面,人手紧事务多、资源少需求大、基础弱任务重等诸多问题普遍存在,而机关党建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又往往缺乏有效的渠道和抓手。为进一步优化党建资源配置,推进机关党建资源向社区渗透融入,架设机关党员服务社区群众的“连心桥”,常山县因势利导,推出社区党组织“1+N组团合约”共建模式,即由1个社区党组织与N个辖区单位党组织联合共建,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服务共同体,组团服务社区群众。
去年以来,“1+N组团合约”共建模式,为社区党建统筹整合了全县119个机关优质党建资源,推动3302名机关在职党员主动服务社区居民,帮助圆梦“微心愿”4328个,开展义工服务13524人次,解决居民难题2855个,有效破解了机关在职党员进社区“少、浮、虚”等问题,实实在在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主要做法】
1.以群众需求为第一导向,菜单式点题,共建项目“无缝对接”。在职党员进社区,合乎时宜的服务项目是第一位的,一个真正贴近群众需求的好项目,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年年初,社区党组织都会通过设立意见箱、座谈交流、电话问询、入户走访等方式,围绕基层组织共建、思想教育共管、社会治安共防、基础设施共抓、文体活动共办、困难群众共帮、发展难题共解、党建资源共享等八个重点方向,请居民群众“点单出题”,充分挖掘居民群众的“兴趣点”和“需求点”,进行综合梳理和筛选,切实增强服务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今年以来,全县7个社区共收集整理出基础建设、就业技能、教育讲座、文娱健身、环境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菜单”143个。
2.以驻地社区为结对轴心,合约式共建,工作成果“比学赶超”。以社区为轴心单位,社区驻地范围内的机关事业单位为共建单位,结成共建服务团。针对社区提供的共建项目(服务菜单),共建单位按照自主认领的原则,以共建服务团的名义与驻地社区签订《共建服务合约》,并精心制定《年度服务计划书》,做到“四明确”,即明确项目内容、明确服务举措、明确责任到人、明确完成时限等。同时,社区负责定期公开亮晒共建单位的服务进度和成果,做到有章可循、责任到人、监督有力,确保共建服务落到实处。据统计,今年签订的143个共建项目中,目前已完成112个,完成率达78%。每个服务项目结束后,由社区党组织、服务对象即时进行满意度评价,并作为共建单位本年度党建工作考核和先进党组织评比的依据之一。
3.以品牌服务为终级目标,规范化管理,党员服务“落地生根”。“1+N”组团共建模式,其根本目的在于整合资源,持续深入地开展党建服务。为建立健全党员服务机制,常山县以品牌建设为目标,不断总结提炼,推出了微心愿、邻居节、居家养老、“四点半”学校、一小时义工等一批社区志愿服务品,在职党员可以结合岗位特点、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针对在职党员工作繁忙、等问题,构建了“党员一小时义工”服务体系,不定期更新推出“一小时交通劝导、一小时家政服务、一小时治安巡逻、一小时扶老帮困”等短、平、快服务项目,有效扩大了党员服务的参与面。同时,建立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项目积分制度,综合志愿服务的时长和次数给予相应积分,由社区和共建单位共同核定。在职党员服务积分达到60分以上时,可以凭积分到“爱心储蓄银行”兑换“公益理发券”、“家政服务券”、“免费停车券”等消费服务券,实行“以服务换服务”的爱心回馈机制,大力倡导志愿服务之风。
【成效】
社区“1+N组团合约”共建模式,有效实现了党建资源配置最优化、效益最大化,架起了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群众的“连心桥”。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逐步趋于常态化,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
1.社区党建由“单打型”向“共建型”转变。社区党建从原来的“社区单打型”向“社区+ 驻区单位”共驻共建型转变,打破了以往党建活动相互分割、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形成目标、机制和行动高度一致的紧密型党建共同体,主动让自身优势党建资源“走出门、再利用”,使机关党建资源在社区深深扎根。
2.党员身份由“隐身”向“在线”转变。在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过程中,各单位将在职党员姓名、年龄、特长和认领服务项目等信息反馈给共建社区,建立起在职党员服务信息库,实现底数清、情况明,让在职党员身份更明了。目前,全县累计有119个单位3302名在职党员到共建社区报到,报到率达100%。
3.党员履职由“八小时”向“全天候”转变。通过工作之余为群众办理一些实实在在的小事实事,完成一个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微心愿”,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心,让在职党员真正成为“八小时内工作在单位,八小时外服务在社区”的“全天候”党员。
4.党员服务由“一次性”向“常态化”转变。根据机关党员特长,以“党员特色服务队”等形式,为社区群众提供常年、快捷的服务。同时,建立积分管理制度,倒逼在职党员主动沉下身子,带着真切感情经常深入社区,长效坚持志愿服务,为常山县打造“好人之城”注入了无限正能量。
(作者:王有军 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