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把解决问题放在最重要位置》,文章指出,群众最期盼的是解决问题,最担心的是形式主义。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实践活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都是强调要解决问题。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关键就是强化问题导向,把解决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人民网)
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成效。发现问题却不解决问题,就会导致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所取得的成果全部“归零”。因此,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的关键阶段,需要整改的问题更加集中,解决问题的任务更加繁重。在教育实践活动的最后攻关时刻,必须坚持“把解决问题放在最重要位置”。
“一箭易折,三箭难断。”解决一个问题虽然简单,解决查摆出的所有问题却是难事。教育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反复性,各地区各部门存在问题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表现,要切实解决存在问题,不可能做到“毕其功于一役”。要打好解决问题的攻坚战,就必须树立坚定决心,把握正确方法,采取果敢行动,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取得解决问题的实效。
求“全”,要“全面梳理”,杜绝遗漏问题。将存在问题全部摆到桌面上,才能各个击破。害怕、漠视问题, 无益于解决问题。在全面梳理问题的过程中,反对“选择性”记录梳理问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要做到不回避、不遮掩问题,针对自身查摆出来的问题、上级党组织和督导组点明的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详细列出问题清单,为最终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前提基础。
求“准”,要“准字为纲”,讲求对症下药。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若难以对症,即使有效,也必然有限,甚至陷入“走过场”草草了事。必须综合运用教育方法、法律手段和整治措施,分类分层次解决重点问题,对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零容忍”,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对会所歪风、天价培训、奢华浪费建设、“裸官”问题、干部“走读”、“吃空饷”、收“红包”及购物卡、干部违规兼职等具体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为官不为”的不正之风要坚决予以纠正,树立正确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奋发有为。坚持慎重稳妥,防止简单粗糙,以期在解决问题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求“快”,要“快马加鞭”,防止问题积压。解决问题不能等、等不得,更不能拖着让上级催,越拖越陷入被动。问题积压越多,解决问题的难度就越大,转变工作作风就越难,给群众造成的损失和伤害就越多。发现问题不等不拖,要做到简单问题立行立改,复杂问题设置限期整改时间表,并及时回应群众的各种关切,有效防止出现新问题,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解决问题,须下大力气、狠功夫。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力求“全面、精准、快速”地解决问题,才能把问题“绊脚石”变为前进“垫脚石”,进而走稳走好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