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山东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围绕“做好民生实事、提升群众满意度”,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医食住行”等问题出发,坚持边学边查边改,狠抓整改落实,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深入民心。
“医路畅通”,三增一禁“顺民气”。挂号时间长、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等“三长一短”的看病老大难,让群众心生抱怨。临港区从解决群众反映热烈的医院工作人员带熟人插队加塞、挂人情号等问题入手,在全区开展医疗门诊“三增一禁”活动,在医疗部门增设全年无节假日门诊、错时门诊和夏季夜间门诊,严禁医院工作人员带熟人插队加塞、挂人情号,切实改善医疗机构门诊服务工作,优化医疗机构门诊服务,加强门诊一线力量,延长工作时间,规范服务行为,解开了群众“三长一短”的心结。同时,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加强乡村医生一体化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区人民医院,设置床位500张,建成后全区人民群众将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食全食美”,“舌尖安全”筑防线。民以“食”为天,临港区为群众的入口食物严把安全关口,以疏堵有序的方式确保食品市场健康运行。一方面完善基础设施,提振服务业,一方面强化专项整治,筑牢“舌尖安全”防线。投资1560万元,新建1万平方米的大型农贸市场,农副产品交易更加便捷规范卫生,并新建大型商务酒店、快捷酒店等,不断提高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质监部门加大市场监督管理力度,制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及相应监管流程,对食品生产企业、市场流通环节进行摸底排查、专项评估、随机抽测、定期检测、监测预警,最大限度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并对食品检测情况通过电视进行曝光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住优乐业,宜居宜业“村变城”。针对群众反映的住房条件差,刚需得不到满足;上楼后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临港区加快“产城融合”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并实行“双线并轨”将安置就业工作同步落实。投资17.9亿元,开工建设12个社区,建设楼房423座,建筑总面积125.37万平方米,计划年内实现24个村、5158户群众搬迁上楼。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2处,为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代办服务。截止目前,共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大学生求职见面会”等全区人才招聘会20多场次,实现了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1 万个,大学生就业率达90%。在农村变城市的历史巨变中,农民变市民的安居梦、就业梦也逐步现实。
“行不再难”,“六纵八横”连民心。曲折蜿蜒的山村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百姓日常出行。“大车一过尘土漫天飞,不敢睁眼,下雨的时候到处都是泥,迈不动腿,出个门真不方便……”百姓纷纷抱怨。临港区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立刻行动,投资13.56亿元,加快实施道路桥梁工程。共建设大山路、化工园区西路、黄海八路等7条道路和关山东路北延、文化二路等2条城区道路,以及黄海一路桥、人民路桥2座桥梁,长度52公里,用“六纵八横”的道路交通网络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解决了“行路难”,铺就了民心路。
截止目前,临港区确立32项先期整改事项,已经完成27项,完成率达84.3%,50项民生实事也在有条不紊进展推进。
(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党建云平台供稿——杨学芳 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