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辽宁省凌源市把促进就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认真制定了《关于推进就业工程的实施方案》,落实“五化”举措,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一、就业机会充分化。启动“就业服务大篷车”,变“等上门”为‘送上门’,通过“赶大集”的形式,开展以“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送岗位、送技能、送信息”为主题的“六送”活动,把高质量的就业岗位送给群众,目前已开展活动1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5000个。开展企业用工指导,为企业用工建立“常规信息”和“应急信息”发布渠道,方便企业和群众实现“零对接”,帮助企业引进、培养、留住人才,目前开展指导3次,发布信息3901条。借助新闻媒体,搭建畅通、快捷的信息平台,创办“就业之声”、“就业天地”、“凌源市劳动就业网”,方便群众了解政策、获得信息、掌握办事流程。设立“就业信息配送中心”,将就业政策和最新招工信息,通过QQ群、手机短信,传递给基层服务平台和求职者的手机上,实现“服务上门,送岗到人”,把“点”对“面”的服务转变成为“点对点”的服务。截至目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安置人员9621人次。
二、就业渠道多元化。一是以劳务对接推动输出。一方面充分发挥凌源市驻外维权服务站以及凌源籍在外创业人士的作用,加强与外埠企业的沟通联系,积极挖掘搜集各类用工岗位,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900个;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知名企业来凌举办劳务输出用工洽谈会,为求职人员与外埠用工单位搭建高质量的对接平台,目前已举办洽谈会3场。二是打造品牌促进输出。推动群众有尊严就业,加大培训力度,力求技能输出,全力打造输出品牌,形成了“凌源月嫂”、“凌源厨师”、“凌源花卉和设施农业技师”等5个凌源特色品牌。三是依托载体助力输出。将“春风行动”常态化,利用各种载体延伸“春风行动”服务功能,全力打造“培训—输出—维权”三位一体的输出模式,累计培训人员1604人次,安置1300人就业。
三、就业指导专业化。邀请人社部就业指导中心专家莅临,组织召开“职业指导专题讲座”,对全体职工和乡镇街、村社区的协理员进行专业培训。先后选派6名优秀员工到部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深造,接受最权威的专业化培训,培训结束后回单位到重要岗位任职,将所学的就业指导理论用于实践,给群众提供全新的就业指导业务服务。设立职业指导师工作室2个,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装修装饰,设置专门职业素质测评室,购置CETTIC职业素质测评软件,安排5名具备高级职业指导师资质的工作人员为求职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服务,目前已经通过职业测评室测评软件为156人进行了职业测评。
四、就业培训实用化。一是因需施教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开设电焊、电工、厨师、面点、计算机、月嫂和家政服务等10个培训专业,年培训城乡劳动力3500余人。二是因材施教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完善“创业孵化基地”的服务功能,引导创业者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组织320名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参加“SYB创业培训”,实现了创业梦想。针对大学生创业需求,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实行场地、租金、水费、电费减免政策,吸引7名优秀大学生创业者入驻创业园。三是因地制宜广泛开展“特色”培训。整合培训资源,把实训基地建在工业园区,先后为10家企业培训员工428人次,为企业节省资金50多万元。针对有就业意愿但不便到城里参加培训的农民,带着培训设备,到百姓家门口进行培训。依托各乡镇农业产业合作社,就近就地取材,积极开展“花卉栽培、葡萄种植和食用菌栽培”等技术培训。四是因势利导全面推进“远程”培训。利用远程教学设备,选择辐射面广,群众需求大,工作基础好的乡镇设立远程培训站。立足凌源设施农业比较发达的实际,聘请高级农艺师,赴天津为凌源籍菜农进行技术培训,他们在提高技能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家乡政府的关怀,增强了他们在外地创业的信心。
五、就业关系和谐化。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务工人员的维权意识。通过服务大厅的展示牌、滚动大屏幕和各种媒介,发放“春风卡”、《农民工进城就业指南》,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权宣传,增强求职人员维权观念。二是严把输出关口,坚持“四不”输出原则:不符合用工条件的企业不输出、有劣迹的企业不输出、各项待遇没有保障的企业不输出、不正规的企业不输出,从而减少了各类权益纠纷案件的发生。三是建立考察机制。对外埠用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几次到天津、丹东、盘锦和大庆油田,对我市务工人员进行走访调研,实地考察他们的务工状况。四是在天津、大连两地设立驻外维权服务站,选派在职在编人员长期为凌源籍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服务。
(辽宁省凌源市党建云平台供稿 李志永 南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