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群众路线基层行>>走进江苏镇江京口区

裔玉乾:深化提升“两网”治理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014年07月18日14: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与群众联系最广泛、最直接。做好社区工作、密切联系服务群众,是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京口区创新开展“网格+网络”(以下简称“两网”)治理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2014年2月10日,省委罗志军书记视察江一社区“两网”治理服务模式时指出,“要把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镇江市委杨省世书记也先后五次对“两网”治理服务提升工作作出了明确要求。今年以来,京口区委、区政府将深化提升“两网”治理服务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特色工作和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一、“两网”治理服务工作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两网”治理服务模式,是社会治理机制的有益探索创新,对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1、“两网”治理服务工作模式,是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两网”治理服务模式,通过合理缩小社会治理单元、建立网上服务平台,构建了联系服务社区居民的平台,能够快速回应居民的各项诉求,及时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现实利益问题,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两网”治理服务工作模式,是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有效办法。当前,社区治理主要面临三大挑战,即:社区工作力量薄弱与社区规模扩大、社区事务繁重之间的矛盾;社区资源不足、服务功能不强与群众需求多样化、高要求之间的矛盾;社区干部治理方式传统与社区治理服务现代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两网”治理服务模式,有效化解了这三大矛盾,提升了社区治理水平。

3、“两网”治理服务工作模式,是推进居民自治的有效途径。居民自治是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良方。“两网”治理服务模式,顺应居民的自治诉求,使更多的居民能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贡献个人才智,承担社会责任,分享共建成果,真正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并使居民在治理服务中提高了参政议政的能力。

4、“两网”治理服务工作模式,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举措。“两网”治理服务模式通过创新党组织设置、创新治理服务方法,扩大了党组织工作覆盖面,进一步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团结引导广大基层党员主动担任网格长和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联系服务群众,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两网”治理服务工作模式的主要做法

1、创新组织体系,夯实“两网”基础。

(1)合理设置网格。按照“地域相邻、人员相熟、文化相近、构成相似”的原则,依托庭苑、楼栋、巷道,以200—300户、800—1000人左右设置一个网格,做到四至边界明晰、规模适度、无缝覆盖。

(2)建设网络化平台。开通 “网上居委会”,规范建设社区网络综合服务平台,设置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警务、社区自治、社区活动、社区风采等基础版块及若干子版块,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

(3)建强工作队伍。

一是建设网格长、志愿者队伍。依据“五有一必须”( 五有:“有热心、有文化、有时间、有威望、有精力”;一必须:“必须居住在本网格内”)条件,按照“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要求,选聘网格长和网格志愿者,建立“1+2+2+X”( 即1名网格长、2名网格志愿者、2名大学生志愿者和若干名机动志愿者)管理服务队伍。明确网格长、志愿者当好“六员”(即党的政策宣传员、社情民意联络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区管理监督员、民生保障服务员、文明新风倡导员),做到“三活、四清、五百家、六必访”(“三活”:网格长成为“活户籍、活档案、活地图”;“四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五百家”,即“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六必访”,即网格长每月对困难残疾群众必访、对独居老人必访、对辖区单位必访、对流动人员必访、对失业人员必访、对帮扶对象必访),真正成为“社区编外主任”和“群众的老娘舅”。

二是建设网络版主、管理员队伍。由社区干部作为版主,骨干居民作为辅助版主,并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提升运用网络的能力与水平,做到“357”,即在网友发帖3小时内回应,5个工作日内必须答复解决,较难事项最迟7个工作日内完毕,实现了8小时之外的即时服务。

三是组建专业化服务团队。最大限度地整合区域人力资源,组建自治服务、基础服务、专业服务三大服务团队,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2、健全工作体系,完善“两网”机制。

(1)建立健全“街道牵头统管,部门参与指导,社区具体管理,网格自我服务,信息联通共享”的运行机制。

(2)健全完善民情民意收集机制,自治服务团队每周不少于1次、基础服务团队每月不少于1次,专业服务团队每季不少于1次深入网格进行走访服务,全面掌握民情民意动态,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工作。

(3)健全完善惠民服务机制,积极推行党员“一员双岗”和为民办事全程代理等做法,为群众提供政策、技术、信息、文化等各类公共服务。

(4)健全完善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同时,规范网上办事流程,建立健全网上登记、分析、报送和处理机制,限时办结,切实提高为民办事效率。

3、建设支撑体系,搭建“两网”平台。

(1)建设三大中心。建设街道服务调度中心、社会治理中心、公共服务中心。

(2)建立基础信息库。以社区网格为信息收集基本单元,以网格长和志愿者为信息收集主体,建立包括社区“人、地、物、事、组织、场所”等基础信息在内的数据库,构建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治理服务信息平台。

(3)初步建成街道、社区智能化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涵盖了基础数据、智能办公、公共服务、应急调度、实时监控、三维可视、网络连接等内容,实现了社区事务网络化、信息化,推动“两网”融合。

4、构建助推体系,丰富“两网”内涵。

(1)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党建工作助推“两网”治理服务,推动学习教育、征求意见、即知即改、评议评判进“两网”,在听民声、解民忧、疏民怨、办实事上下功夫。

(2)开展“文明进万家”活动助推“两网”治理服务,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环境整治、管理规范、文明提升三大行动,改善小区整体环境,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3)开展“真·实”活动助推“两网”治理服务。通过机关部门结对社区、部门领导蹲点网格、机关党员兼职版主,开展点菜式服务、蹲点式服务、志愿式服务,推动党员和干部真心诚意与群众交朋友、实实在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真心诚意与企业家(创业者)交朋友,实实在在为企业服务。

三、实施“两网”治理模式的主要成效

1、壮大社区工作力量,推动了社区治理工作“快节奏”。实现街道、社区、网格、居民之间信息5分钟互通,对重要情况应急处置能迅速“坐标式”定位到网格和居民。网格长、志愿者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优势,“网上居委会”快速便捷且24小时开展工作,群众需求能在最短时间和最小空间内予以解决。

2、推动社区治理信息化,提升了社区治理“精确率”。网格长、志愿者直接负责网格内相关信息的及时采集和上报,各类信息更加及时和准确,社区治理更加精细化。

3、化解矛盾及时有效,提高了社区“和谐度”。网格长、志愿者掌握网格内第一手信息,调解矛盾纠纷具有及时性、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四牌楼街道自实施“两网”治理服务以来,社会和谐程度明显上升,居民幸福度不断提高,实现三个“明显下降”,即社区出警数明显下降、邻里矛盾明显下降、辖区内信访案件明显下降。

4、拓宽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树立了党员、干部的好形象。“两网”治理服务模式为基层社区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搭建了新平台,辖区在职党员、无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在网格内亮出身份、服务居民,有效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自从我区推行“两网”治理服务模式以来,时任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时任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小敏等领导先后视察调研我区“两网”治理服务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开展“两网”治理服务工作的启示

1、必须立足基层,生命力在基层。大量社会需求来源于基层、大量社会问题产生在基层、大量社会矛盾根源在基层。只有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到基层,才能做好社会治理服务工作,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矛盾。

2、必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群众是社会管理的对象,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努力让群众参与,提高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才能提高社会治理服务水平。

3、必须调动好、维护好、发挥好网格长和志愿者的积极性。网格长、志愿者空间上与居民群众最近、感情上联系最紧密、时间上接触最多,促进了社会治理服务更有效、更深入。必须明确网格长和志愿者的责权利,既交任务,又严格考核,推动“费随事转、费按户分、费为格用”,强化必要的工作保障。

4、必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两网”互融共进的有效平台。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网上、网下”资源,构建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推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才能促进“两网”治理服务更加快捷、更有效率。

(中共京口区委党建云平台供稿——京口群教办)

分享到:
(责编:权娟、秦华)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