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和保障民生是民政部门的工作职责。民政部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始终把点子打在“民政为民”上,不断树立为民理念、强化为民意识、落实为民举措、提高为民本领。
一、要在活动目的上体现“民政为民”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建工作的创新之举,又是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载体。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这些要求与民政部门的为民职责密切相关。不论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还是双拥优抚安置、社会事务管理,民政工作的对象都是人民群众。民政工作与百姓的利益最相关,民政部门是贯彻群众路线最直接的部门。维护和保障民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民政部门的本职。履行好这个本职,实现为民务实清廉,就要切实树立群众思想。只有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结合民政工作的实际,发挥行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组织指导,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民政工作实践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才能从根本上落到实处。
二、要在活动内容上体现“民政为民”
要坚持把“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困”这一民政宗旨贯穿活动始终。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市民政部门开展了“执政能力建设”“国学知识讲座”“情商和智商”等专题讲座,紧紧围绕推动民政事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工作及预防和惩治腐败等问题,认真研究,破解难题,不断提升谋划工作的创新性。各级党组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民政为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为民意识。如全市加大了“一键通”老年人应急呼叫系统的安装力度,完成4万部。市军休办党委开展的“关心下一代”“军休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中国社会报》专门作了报道。市老龄办以“让老人幸福,促社会和谐”为主题,开展空巢老人情况实名制和居家养老状况调查等调研活动。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出资80多万元,帮助130名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市慈善总会发起“关爱夕阳——农村敬老院援建工程”项目,被推选到全国慈善项目成果巡回展中。实践证明,只有把教育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活动载体把“民政为民”突出体现出来,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扎实成效。
三、要在活动效果上体现“民政为民”
要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民政部门牢固树立“民政为民”的思想,真正提高“民政为民”的能力。要加强班子建设,提高改善民生的领导能力。民政部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群众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群众,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解决群众困难;切实抓好热点民生问题的解决落实,针对群众反映的各种热点民生问题,认真梳理归类,研究作出决策,限期予以解决。要提升民政队伍素质,增强服务民生的本领。民政工作既是民生工作,也是群众工作。只有民政干部多辛苦,群众才能少吃苦;只有民政干部求实效,群众才能得实惠。民政部门的党员干部要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看家本领,坚持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做到群众“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方便,严禁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要提高创新能力,推动民政事业发展。改革创新是民政工作的最大动力、最突出亮点。民政部门要主动适应群众需求,在基本民生保障上增项、扩面、提标;在社会管理体制上精简环节、增强自治、提高效能;在基层群众民主自治上尊重主体、保障权利,逐步完善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民政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善于发现问题和预测趋势,对存在的问题善于摸索解决办法,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避免停滞和落后。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和群众的创新做法热情对待、积极支持,即使突破了现有行政习惯,只要是解决了突出问题和矛盾,就应当允许试、冷静看、热情帮,并积极主动地趋利避弊、逐步完善,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现创新效果。
(作者单位:沈阳市民政局)
(辽宁《共产党员》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