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突出问题导向,抓住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探索创新工作方法,五措并举,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大工作经费投入,发挥基层组织堡垒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倾斜基层、促进均等”的思路,县财政每年给10个乡镇核拨党建工作经费150万元,每个乡镇15万元,给每个城镇社区核拨5万元,每个行政村3万元,每个村(居)民小组1000元的党建专项经费,使每个基层党组织机构正常运转。另外,县级各部门结合扶贫挂钩、派驻新农村指导员和常务书记等方式,每年给挂钩村3000元以上的工作经费,增强基层组织办事实力。按照“一定三有”和“三有一化”的要求,建立村(社区)组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靠齐,使村(社区)组干部专心为民办事。
打造为民服务平台,让群众好办事事好办。坚持“应进必进、进必授权”的原则,在县级建成的祥云县政务服务中心和祥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中,33家县级单位78名工作人员进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251项。在全县10个乡镇分别建立为民服务中心,民政、计生、劳保等站所91名工作人员进驻,办理行政管理等服务事项8类29项。在全县136个村(社区)建立为民服务站,整合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557名集中进村为民服务站开展为民服务,切实解决基层群众办事难、办事成本高的问题。今年上半年,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受理办理五大类事项50041件,其中:行政许可事项6052件,非行政许可事项6367件,社会管理事项7949件,公共服务事项14042件,其他服务事项11344件,行政村(社区)代办事项4287件。
探索兴村富民机制,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建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党员创业致富机制,增强村级自身“造血”功能。在统筹抓好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针对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2万元的40个村,县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专项资金,分批、分类进行扶持,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县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全面消除空壳村。2013年,第一批扶持的7个村,项目建设均已完成,并实现盈利4.2万元。2014年,在抓好第二批7个项目村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红色股份”试点和“红色信贷”工作,将分批解决村级党组织创收难、无钱为群众办事,党员致富难、“双带”能力弱等问题。
关爱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经过大量的排查摸底,针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丧失经济来源、丧失脱贫基础的“三丧失”困难家庭,决定从3月20日起,在全县正式实施“三丧失”特殊困难群众救助工程。根据困难程度,将“三丧失”特殊困难户划分为一类“三丧失”户和二类“三丧失”户,一类按每户每月补助200元再加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救助,二类按每户每月补助150元再加每人每月100元的标准救助,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全覆盖。截止目前,累计为600户“三丧失”特困户(一类332户、630人,二类268户、681人)发放救助资金166.29万元,受益群众1311人。
加强干部联系群众,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按照“党政部门包难村、政法部门包治安问题严重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技术部门包专业村”的原则,祥云县建立“三深入”、“四联户”长效机制。全县106个部门(单位)分别挂钩联系136个村(社区),县级机关干部3224人共挂钩联系群众10189户。县级领导和部门在挂钩村建立责任区,亮明联系单位、干部身份、服务承诺、联系方式,把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服务直接送到基层、送进农户。面对持续干旱,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八个一”工程做实一件实事好事,积极组织开展“干群手拉手抗旱保民生促春耕行动”,解决群众最急切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云南大理祥云县党建云平台供稿 杨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