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聚焦“四风”、聚焦民生、聚焦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立说立行立改,以整改实效切实增进群众福祉,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聚焦“四风”改作风。黎平县从与群众联系密切的机关干部、专职村干、党员群众入手,创新管理方式,狠刹不良之风。一是机关干部“强整治”。针对县乡机关干部“庸懒散奢浮”现象,引进电子指纹考勤系统,从今年3月起对全县八千名干部职工实行指纹签到签退制,一改过去上班迟到、下班早退、无故旷班等不良现象,有效遏制县城周边乡镇干部的“走读风”。同时,积极开展“四风”问题专项督查,确保“四风”整治落到实处。目前,全县已开展督查9次,通报4次,查处上班迟到、看电影、玩游戏的干部39人。二是村干坐班“明纪律”。实行专职村干坐班制,每月上中下旬明确1名以上专职村干在村委会轮流坐班,安排1名专职村干到其他自然寨开展流动办公,定时、定点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使村干服务群众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侗款良方“正民风”。岩洞、双江等乡镇将普法工作融入“侗款”文化,组织司法所深入侗族村寨,指导当地群众定款约、立规矩,通过民间“五老法庭”、村民调解委员会举办“民主听证会”、“参政日”、“侗款戏演”等活动,党员以模范带头作用影响带动群众摈弃恶习,端正民风。
聚焦民生惠民众。黎平县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下功夫,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一是开展“和谐侗乡”创建活动。自5月份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会治安整治活动,已出动警力398人次、警车91辆次;清理排查出租屋430间、网吧22家、小旅馆226家、娱乐和洗浴场所22家,盘查车辆653辆次3484人;整治安全隐患76处,查处治安案件13起17人,收缴管制刀具24把,抓获吸毒人员5人。二是开展送医下乡惠民活动。积极推进“两大突破”等各项卫生惠民工程,开展“三好一满意”、“六公开一评议”活动,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如组织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中医院等医疗专家下基层为群众免费体检和义诊,共发放宣传资料1.48万份,接待咨询3620人次,免费治疗800余人。三是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立足实际,坚持“整村整组”搬迁原则,让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目前已将高屯镇茶山村、茅贡乡中闪村、大稼乡平底村等11个边远民族贫困山区村组群众共823户3148人,集中搬迁至条件优越的县城、小城镇和园区进行安置,总投资10139.26万元。
聚焦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赢民心。黎平县将党员干部服务触角延伸至千家万户,在边查边改中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一是沉下身子“帮民”。在县级干部确定1个帮扶联系点的基础上,选派816名党员干部深入163个帮扶村与基层干部、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当好群众的“办事员”,已为帮扶村解难题285个,协调项目资金680万元。二是结下对子“扶民”。按照“城乡结合、上下结合、双向选择”的原则,开展党员干部帮1户带1户的“帮一带一”活动,主动与帮带对象定期联系、定期走访,通过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等方式,帮助帮带对象脱贫致富奔小康。三是搭出台子“便民”。探索建立“便民服务站+便民代办点+党员中心户”的服务链条,组建以领导干部为龙头、党员队伍为主体、入党积极分子为补充的“插秧义务队”、“单车干部服务队”等服务团体,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目前,全县已组织各类服务队241支,帮助群众4600余人次。
(黔东南州党建云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