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加强“双基”建设 夯实基层基础

——河南商丘市四措并举打通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4年06月24日07:3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南商丘市结合本地实际,针对查摆出的深入基层不够、联系服务群众不到位、部分干部作风浮漂等问题,坚持四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双基”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优化载体,提升服务内涵。一是深入开展了“一学双争三促四抓五提升”活动,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争当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以群众评价促反思、以群众评议促查摆、以群众评判促整改,抓好立行立改、抓好专项治理、抓好民生实事、抓好发展大计,提升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提升宗旨意识、提升素质能力、提升清廉形象,全面提高了各级党员干部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能力。二是全面实施了“双联一派”工程,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市县乡三级机关每个单位联系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社区),每名党员干部主动与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市县直属机关单位选派1名党员干部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针对全市排查出的415个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市、县四大领导班子带头每人建立1至2个联系点,深入一线指导工作。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接地气、访民情、办实事,市县两级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联系村组3313个,派出驻村工作队415个,人员1395人,284个工作队长任驻村第一书记,实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目前已经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72个,规划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5个,修缮(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75个,调整村级领导班子65个, 帮助确立发展项目32个,调解化解村民矛盾87起,结成帮扶对子64020个,直接联系群众11万余户,发放贴心卡80433张。三是深入实施了“双强”支部书记,着力抓好“一把手”队伍建设。先后深入实施了“双强”支部书记和“领头雁”、“扶弱培强”、“双基双治”工程,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的实施意见》,加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教育,培养焦裕禄式的优秀党支部书记。全市3885个行政村中,“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2715人,占村党组织书记总数的69.9%。在农村广泛开展“双强”人才选拔、培养、教育工作,深化农村党员“三培养”活动,为村“两委”积聚后备力量。

破解难题,拓展服务内容。今年以来,商丘市深化拓展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了基层民主决策机制,破解基层难题,促进社会和谐。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意见》等文件,召开了全市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座谈会,要求村级组织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上建立便民服务站,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市3885个行政村中,目前已经有近70%的行政村全部运用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村级事务,近年来先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88466件。一是拓展内容。结合商丘实际,拓展延伸“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村级事务“六必议”,即:本村建设长期规划必议,完善村规民约及各项规章制度必议,公益事业建设必议,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租赁必议,村集体财产的处置必议,计划生育、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必议。二是规范程序。严把村民代表推选关。注重把村内“三老三能一反对”(老问事的、老族长、老党员干部,经济能人、致富能人、技术能人,经常持反对意见的村民)人员吸收为村民代表,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严把决策内容规范关。按照自主组织实施的重大事项、落实政策的相关事项、完成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工作事项等合理界定决策内容。严把工作程序关。在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的前提下创新动议方式、议事方式、决策方式和公开方式,推进务实运用。严把结果公开关。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干部职工及群众代表,对决议实施情况进行评议,将评议结果进行公示,对满意度低的、工作质量达不到目标的进行及时整改。三是提升质量。坚持开门纳谏,动议前、议事中以及公开公示阶段,都设立村民意见建议箱,全过程接受群众的监督。真正把村“两委”的心愿变成群众的意愿,把党支部想干的事变成群众愿干的事,努力提高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满意度。今年以来全市累计解决村级重大事务6300余项。

整合资源,完善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基础工作制度。市委常委带头定点联系乡、村(社区),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征求意见,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今年以来,市、县各级领导干部已深入基层联系点11033次,征求群众意见建议47304条,已经组织人员分部门、分系统进行整理,分类施治,对症下药。二是建立便民服务中心。以梁园区为试点,建立93个便民服务中心,推行“村民事务干部代办制”,设置了证件办理、救助受理、矛盾调理、事务管理、难点处理等服务窗口。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绿色通道”,受理代办事项。目前全市已建成较为规范的便民服务中心1800多个,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7332件。三是设立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整合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建立调解委员会、综合治理办公室、治安巡防调解中心等,让群众有地方说理、说事;推广“五老”(老教师、老干部、老工人、老退伍复员军人、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评机制,利用他们在经验、能力、威望等方面的优势化解调解矛盾,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四是打造优秀服务团队。将机关驻村干部、村“两委”成员、大学生村干部及青年志愿者等编成团队,明确职责,通过上门入户调查巡访,了解民情民怨,帮助村民发展致富项目、领办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由群众找上门变为上门找群众,由群众要我办变为我要努力办,切实转变了工作作风,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党组织与基层的联系。

强化保障,夯实服务基础。一是设立党建基础保障专项基金。市财政设立每年不低于200万元的“党建基础保障资金”,对每一个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奖代补1至2万元,或用于设施维护、办公用品购置、组织党内活动等;市委组织部从市管党费中对每个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以奖代补0.5万元,用于办公用品的配备。二是建立村级干部薪酬保障机制。在全市村干部工作报酬每人每月不低于320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村级干部管理考核办法》,把班子建设、晋位升级、组织活动等作为考核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对考评优秀的村,村干部工作报酬每人每月增加300元。三是完善村干部激励关爱机制。在健全目标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日常考核的基础上,按照“两述三评”(“两述”即村支部书记向乡镇党委述职、向本村党员群众述职;“三评”即村支部书记分别接受乡镇党委测评、本村党员群众测评、县委考评)模式,每年对村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情况进行评定,对评定较好的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推荐其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每年根据不同情况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大力表彰,积极营造了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信心。(张帆)

分享到:
(责编:高巍、权娟)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