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在各级党组织开花结果,不少“辣得让人出汗红脸”的批评话语成为提高班子凝聚力、解决问题、洗涤领导干部思想灵魂的金言金句。但也有个别民主生活会沦为多次彩排后的“完美话剧”,那些频频出现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用词,让人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传家宝”。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的关键环节,其中民主生活会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真刀真枪”、“击中要害”、“触及灵魂”,要“有辣味”,这是检验民主生活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但是,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出以公心,在不破坏党性原则和党内团结的前提下,要坚持有什么说什么,无需拘泥于字斟句酌,更不能挖空心思套用一些“高大上”的词汇,用大家似曾相识的批评“高频词”来装点门面,听起来似乎“有辣味”了,但其背后隐藏着诸多“真问题”。
回避问题。毫无疑问,教育实践活动,必须聚焦“四风”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更加应该直奔主题,只谈问题,并且要深挖问题背后的问题。但是,那些经过粉饰加工、彩排演练、生搬硬套来的批评话语,听起来像是问题不少,但由于问题不具体、不实在,不能“见人见事见思想”,只能沦为空对空,批评和自我批评也只会变成表扬和自我表扬。究其原因,还是源于问题没有找准找实,或者说是在刻意回避问题,看似“红红脸”、“出出汗”了,但由于装腔作势的多,真谈问题、真揭短的少,效果自然打折缩水。
追逐名利。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努力榨出裹在皮袍下面的“小”与“私”来。俗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心底无私天地宽。在过去,党员干部没什么负担,心胸宽广,错了,自己就能说出来,并接受大家批评。可是,当今社会,追名逐利成了一些人的主导价值观,包括党内一些同志也是如此。现在让党员干部批评与自我批评常常会非常困难,大家都不敢往深里说,说了就等于承认自己或指责他人不行,这与个人的政绩、提拔和发展前途等息息相关。考虑到这些名利因素,只能敷衍了事,不痛不痒地说。看来,在全社会,特别是在党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脱离实际。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相互指出各自身上存在的“四风”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以及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其最终目的,是要将这些问题解决掉。而讲问题一旦变成了“完美话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无疑会与实际相去甚远。不说具体实事,不谈具体问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貌似尖锐,其实不过是生产线上下来的套话。所以,要想让真正意义上的与实际结合很紧密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得以回归,关键是要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联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千万不能千篇一律、泛泛而谈。同时,要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倾听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意见,并邀请群众参与其中,这样他们自己想不说、想不承认都不行。
应付过关。形式主义害死人。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中央也不止一次地强调,绝不允许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但是,一些地方、少数干部,由于习惯了过去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套,动不动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满足于应付应差、闯关过关。无论是在对照检查材料的撰写上,还是在民主生活会的召开上,错误地认为只要材料过关了、准备充分了,便万事大吉,全然不管那材料是否出自领导干部自己之手,是否深刻查摆了干部身上存在的问题以及深挖了思想根源、落实了整改措施,为了所谓的成功,还习惯性地排练排练,甚至指定或安排谁和谁必须在会上掉眼泪、哭鼻子,凡此种种,经过如此“操刀”、“把关”、“管控”,想不成功都“难”。殊不知,这样做是赤裸裸的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也恰恰是必须要坚决反对和制止的。
成绩不说跑不掉,问题不提不得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既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还要洞其心。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转作风,首先必须转思想。只有真正将干部思想中的问题找出来、除干净,才能真正实现作风真转实改,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