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阿佳”没有远行——追记西藏自治区审计厅驻村干部阿旺卓嘎

2014年06月20日11:18  来源:经济日报

  在西藏达孜县新仓村有这样一个人:年老的叫她布姆(藏语:女儿),同龄的叫她阿佳(藏语:姐姐),年幼的叫她阿妈啦(藏语:妈妈),更多的人则叫她卓嘎(藏语:仙女)。

  因为她,全村1540人自发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不过望果节,不过藏历年,只为纪念她。提起她,86岁的扎西老人直掉眼泪,“我活着,她却走了。”她在时,给年迈孤独的老人送钱送米送酥油,给老人打扫卫生收拾屋子;她走后,一向有主意的村支部书记格桑平措也有些慌神,“是我们村没福气,留不住她。”七尺男儿难掩哽咽;“2011年11月:酥油10斤,粮食3袋,现金300元”……至今,米玛还保留着一张清单。只有小学一年级文化的米玛用铅笔清楚地记下了阿旺卓嘎每次来的时间和带的东西……

  在新仓村,所有人都在心里铭记着同一个名字——阿旺卓嘎,西藏自治区审计厅驻新仓村第一批驻村干部,一个为了他们生活得更好而倒下的人。

  永远的阿卓路

  平坦的柏油路在树荫掩映下伸向远方,两旁的田地里,金黄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青稞迎风摇摆,卡车、小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在路上忙碌地行进……这是连接达孜县和新仓村的路——阿卓路。

  2012年7月3日,阿卓路正式开工建设。一片欢腾中,有人掩面而泣:为这条路的开建而操劳奔波的阿旺卓嘎没能看到这一幕。就在1个星期前的6月25日,患有高血压的她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永远闭上了双眼。

  2011年10月,新仓村村民发现村里多了个拿着纸笔、背着水壶的“生面孔”。很快,这个“生面孔”就进了他们家:家里几口人,有啥困难,村里哪些地方需要改善……,她一一记在笔记本上。3个月后,全村8个组335户人家,包括远在深山沟壑且不通路的七组、八组村民,都记住了她的名字——阿旺卓嘎。

  问题摸清了,接下来就是雷厉风行地解决:村里人畜饮水不便,那就建蓄水池和水坝;磨糌粑拥挤困难,那就改扩建水磨房;如何开阔村委会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眼界?去内地考察学习。

  新仓村离达孜县城只有7.8公里,但路是自然踩踏形成的,路面狭窄,晴天是灰,雨天是泥,冬天覆着一层冰,外面的汽车进不去,里面的农牧产品出不来,一旦有人生病就更难。

  不少村民找到阿旺卓嘎,反映这个多年未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来,就是要帮助村里解决实际困难。群众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刚来不久的阿旺卓嘎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协调征地拆迁、打通施工便道、解决沙石等修建道路的备料……,为了早日将项目立项开工,她成了交通部门的“常客”,“厚脸皮”地缠着相关负责人不放。

  功夫不负有心人。投资586万元的达孜县城到新仓的道路立项了,新仓村至七组、八组的12公里沙石路面建设也得到批复。

  新仓村没有幼儿园,7岁以下的小孩都是在各自的家里看管,没人进行启蒙教育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阿旺卓嘎很着急,总和驻村的同事普布卓嘎念叨,等路修好后,一定要争取资金,在村里建一所幼儿园。

  2012年10月,经过近4个月的建设,新仓村到达孜县的道路竣工。竣工典礼上,村民们含着泪,将写有“阿卓路”3个字的路碑地立在了村口。

  “两个女同志能干啥?”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墨竹工卡县扎雪乡,全乡仅6000多人,却分布在600平方公里的广阔山区,是有名的贫困乡,阿旺卓嘎曾在此待了4年。

  2007年4月12日,阿旺卓嘎和一同来扶贫的同事普布卓嘎住进了扎雪乡政府的简易房里。“门上的窟窿大得连狗都能钻进去,没有暖气,冬天零下20多摄氏度,实在冷得受不了,我们俩就到食堂旁的伙房里睡。”普布卓嘎回忆说。

  看着两个从拉萨来的干部,扎雪乡不少人不以为然,“乡里都贫困几十年了,两个女同志能干啥?”

  刚到乡里,阿旺卓嘎和同事便要求前往最偏远的龙珠岗村了解情况。路窄、烂、危险,汽车进不去。阿旺卓嘎一笑,“那就坐手扶拖拉机吧,实在不行,骑马走路总可以吧。”

  就这样,阿旺卓嘎背着装有水壶、纸笔和降压药的包,踏遍了扎雪乡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引水修渠建水坝,扩大全乡耕地灌溉面积,将低产田每亩单产提高90公斤;修建人畜引水工程,解决5000余村民背水吃的难题;给每个村购置榨油机、磨面机,免除了大家跋涉160多公里去县城榨油、磨面的辛苦……

  扎雪乡常有野兽出没,农作物受到糟蹋,一些靠山的农田,产量损失高达50%。“好多都是保护动物,不能打。最多的是野鹿,一出来就是五六十只。”眼看着挂穗的粮食被毁,村民们很心疼。

  “阿佳(指阿旺卓嘎)来了以后,就带领我们建高产田围墙,我们只出力,资金都由她去争取。”扎雪乡龙珠岗村的坚参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只建围墙一事,阿旺卓嘎就到村里来了10多次。“围墙的高度、宽度是否符合标准,阿佳都要亲自去量。”

  就这样,高产田围墙最先在龙珠岗村的4个组建起来了。看到效果好,其他村组也纷纷效仿。如今,仅龙珠岗村高产田围墙就达4.5万米。“农田产量整整提高了一倍。”龙珠岗村党支部书记贡嘎桑布说。

  米洛村的索朗旺杰,初中毕业,很有经营头脑。他想依托米洛村天然的纯牧业优势,搞一个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基地,无奈资金不够。在阿旺卓嘎的帮助下,不仅奶牛养殖基地建起来了,索朗旺杰还申请了名为“直孔牧家”的奶制品注册商标,带动村里63户群众,“每户每年增收6000元到12000元不等。”索朗旺杰说。

  在扎雪乡4年,乡里经济从全县倒数第一上升了4个位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2900元增加到2011年的4244元,提前1年脱了贫。

  2009年藏历12月,格老窝村的格桑扎西家因大风刮断电线致使房子起火,所有家当被烧个精光。阿旺卓嘎顶风冒雪送来酥油大米、家具被子,帮助他重建家园;普布卓玛体弱多病,家里还欠了3万多元的医疗费,阿旺卓嘎每次来,都要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还塞给她几百块钱;米洛村的扎坚得了尿毒症,家里缺钱住不起院,阿旺卓嘎为他组织捐款,鼓励他“要对生活有信心”;洛追和曲扎是孤儿,缺少关爱,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生活靠救济,还常闹事,阿旺卓嘎引导他们走出歧路,学习驾驶技术,过上殷实的生活……

  她被村民永远铭记

  在阿旺卓嘎的家里,丈夫次仁平措找出了他们俩拍摄时间最近的一张照片:阿旺卓嘎和丈夫并排站在客厅里,笑容安详。次仁平措说,这张照片拍摄于2006年6月。是他们屈指可数的合照之一。

  她太忙了。每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村里,难得回一次拉萨,也都在为村里的事奔忙。为此,不会做饭的次仁平措只好东一顿西一顿地在小饭馆里凑合;儿子次旦平措2008年结婚,当时阿旺卓嘎正在扎雪乡扶贫,走不开,婚礼没办成。她十分内疚,对儿子承诺,一定要抽空给他补办一个婚礼。可是,每次定好了婚礼的时间,临了又有事,只得一次又一次地取消。就这样,儿子的婚礼一拖再拖,至今已拖了4次。

  她说,等退休后,天天在家给老人做好吃的……

  她说,退休后,她要天天接送孙女上幼儿园……

  她说,社区里的水表、电表没人抄,等她退休了,她就来接这活……

  但是,他们都没有等到这一天。她退休前4个月,永远地离开了。

  “阿佳”已经离开。但“阿佳”没有远行。

  新仓村里,新建的幼儿园传来朗朗读书声——第二批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们接下了她的接力棒,呵护着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扎西老人的院子里,每到节假日,还是会收到来自拉萨的酥油、大米和现金——丈夫次仁平措和儿子次旦平措继承她的遗志,继续着她的爱心;因奶牛养殖场致富的索朗旺杰没有忘记她的叮嘱,“自己富了,不能忘了村民”,带动村民致富,并资助村里贫困大学生……(记者 夏先清 代 玲)

分享到:
(责编:乔业琼、秦华)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