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推进实施。2001年,我市启动实施了“文化新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和“音乐剧之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丰硕。2011年,我市在“文化新城”建设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向基层推进实施。
自文化部、财政部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以来,我市积极以创建为契机,先后实施了“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大力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2013年11月,我市正式成为了全国首批、全省第一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一、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本情况和成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精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分批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我市把创建工作作为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途径、建设幸福东莞的重要载体、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抓手,深入贯彻上级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文化惠民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务体系全面完善
我们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大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形成了覆盖全面、国内一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重点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施了镇(街)文广中心达标工程,32个镇(街)文广中心全部达到省“特级文化站”标准,并有19个入选“广东省百佳文化站”,排名全省第一。建成自助图书馆、图书馆ATM共40个,实现了镇(街)24小时自助图书借阅全覆盖。实施了村(社区)“五个有”工程,在192个文化设施相对落后的村(社区)新建设施面积86万平方米,实现了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渔船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广场769个、公共图书馆(室)641个、“农家书屋”589个、博物馆31座。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670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体系。整合挖掘各类文化资源,策划推出“我们的节日”,“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进基层,东莞读书节,“绚丽大舞台”,“文化周末”,“越唱越红”,“都市彩虹”等40多个文化活动品牌,有效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文化周末”荣获了文化部创新奖,“绚丽大舞台”、“越唱越红”荣获了群星奖。
三是形成了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体系。市镇两级公益文化机构,拥有工作人员253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中级以上职称 270多人。全市各村(社区)都聘用了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大部分具有文艺专长,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到44%;全市每个村(社区)都配置2名以上兼职的文化志愿者,有效解决了基层文化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四是形成了充满活力、精品迭出的公共文化产品创作体系。设立了文化精品专项资金,大力推动文艺创作生产,涌现出一系列精品力作。2011年至2013年,我市连续三年在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中总成绩名列第一。2013年,组织参加全国十艺节获得11个奖项。其中,东城原创音乐剧《钢的琴》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等5个奖项,长安镇少儿舞蹈《学军》、塘厦镇男声小组唱《脚印》获“群星奖”。此外,东莞原创歌曲《中国梦》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原创歌曲奖。长安镇舞蹈《小小冠军梦》获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三项大奖。
五是形成了科学高效、先进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技术体系。开发出了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率先在全国实现市域范围的通借通还。率先在全国推出图书馆ATM自助服务,使图书馆真正实现了365天天天开馆,24小时时时开放。研发设计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技术+规范”的建设路线和管理方式,在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方面产生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推出了东莞文化网、东莞学习中心、手机阅读电子书包,让公共文化服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使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普惠均等、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
(二)机制创新深入推进
我们立足于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狠抓机制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
一是创新社会办文化机制。积极鼓励社会办博物馆,涌现出唯美陶瓷等14家特色鲜明的社会办博物馆,实现了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社会办创作,组建了东莞(塘厦)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东莞(东城)保利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等,推出《钢的琴》多部音乐剧精品,满足了群众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积极推进社会办活动,在“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中,专门设置了专门场次供市内具备演出资质的文化企业、文艺团体组织实施。
二是创新文化活动整合机制。把零散分布于全市各镇(街)、各部门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集中运作管理,整体包装策划,打造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覆盖基层、影响力大的大型活动。例如,“我们的节日——东莞市系列文化活动”对全市各镇(街)节庆文化活动进行了全面梳理整合,推出传统节庆、东莞特色、纪念节日三大板块,打造出了桥头荷花文化艺术节、望牛墩乞巧节、东坑卖身节等一系列文化品牌,形成了“一月一节庆、一镇(街)一品牌”的良好态势,使全市各地的文化资源实现了由分散到聚集转变,组织形式由“各自为阵”向“协同作战”转变,活动的规格档次明显提高,品牌效应集中显现,成为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
三是创新文化设施运作机制。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服务时间、服务内容全部公示。2013年,各级文化设施免费服务群众达3580多万人次。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不断完善文化设施管理运作机制,有效提升了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比如:东莞图书馆实施全市图书馆总分馆制、“一馆借书,多馆还书”,构成了时间全天候、空间全覆盖的图书馆网络,获得了文化部创新奖及东莞市政府质量奖。东莞玉兰大剧院采用政府补贴、限价经营、院线运营的模式,被复制到国内30多个城市。剧院开业7年来,每年上演高雅演出100多场,平均票价仅200元左右,接待观众80多万人次。
四是创新文化服务配送机制。加强双向互动,探索推出“菜单式”服务,根据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策划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将群众过去“被动式”接受文化服务,转变为“主动式”需求文化服务。强化流动服务,常态化开展流动演出、流动图书借阅、流动展览下基层活动,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群众家门口,构建起便民、高效的立体网络。
五是创新基层文化建设机制。参照国家文化部的做法,建立健全相关指标体系,以“利用率、参与率、满意率和导向性”为主要内容,组织开展示范镇(街)、示范村(社区)、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共评选出25个示范单位,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突出矛盾有效破解
我们以创建为契机,认真研究我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是破解了农民工群体数量大、文化需求大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深入开展“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市新莞人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推动将保障新莞人文化权益的相关内容写入《东莞市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年)》、《东莞市加强新莞人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与此同时,结合研究工作,切实加强了对新莞人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关爱。建立的“农民工文化人才培育与扶持机制”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农民工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被评为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成立了全国首个“中国农民工歌曲创作基地”,先后举办了8届“越唱越红”打工歌曲歌唱大赛,承办了2届全国打工歌曲创作大赛,推出的《梦的追逐》等6首原创歌曲亮相2012年全国慰问农民工春节晚会。精心打造新莞人才艺大赛、“名家课堂”新莞人艺术培训班、“打工学堂”、 “我的打工成才路”巡回演讲等品牌活动,其中,新莞人才艺大赛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为在莞生活、创业的新莞人提供了表现个性、展示才华的平台,受到了广泛欢迎。
二是破解了广大群众不断上升的网络化、信息化文化服务需求与服务平台落后的矛盾。积极做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研究”,出台了7个配套政策文件和5项标准、规范,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市镇村三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体系,构建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在技术、形态、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东莞模式”,并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目前已经被重庆市、海南省、贵州省等地区有关单位引进。与此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进网上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建立了东莞文化网、东莞学习中心平台,涵盖网上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美术馆等服务阵地,让广大群众可以便捷地享受各类数字资源服务。2012年,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公共数字文化体验区”,建立了公共数字文化的体验中心、培训中心和研发中心,继续深入开展数字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和新机制的探索。
三是破解了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与服务人员少、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的矛盾。以“市管、镇聘、村用”的模式,为全市村(社区)配置了1名专职的文化管理员。通过规范招聘流程、加强技能培训、落实配套经费,有效提升队伍素质,保证基层文化设施管理使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开展。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装、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的原则,成立了市镇村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成为我市一支重要的文化服务力量。长安镇“文化志愿大篷车”活动还被评为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与此同时,我们着力让广大群众成为了文化活动和文艺舞台的主角,广大群众既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又是文化建设过程的参与者。全市每个村(社区)都至少拥有两名文化志愿者,全市拥有各类文艺协会、团队600多个,还涌现出陈丽芬、陈国祥等众多热心公共文化服务的代表人物。
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更加重视,市委书记徐建华在获悉我市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后作出了重要批示,他指出,“创建成功不容易,实现示范区内涵目标更不容易,望以成功创建示范区为新的起点,持之以恒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创更多亮点,更好服务市民,使示范区名至实归。”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在我市调研时也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勉励我市“建设全国领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下来,我们将着力巩固创建成果,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为核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
2014年,我们将立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远发展,制定出台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政策,包括:《东莞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估办法》、《东莞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办法》、《东莞市加强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东莞市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施办法》。与此同时,积极指导镇(街)、村(社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基层设施的效益,基层队伍的活力。
(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逐步加大政府面向全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杠杆,积极培育和扶持社会文化服务组织。进一步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领域、参与方式,完善奖励制度,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制度,搭建平台,为各类文化志愿者参与公益文化服务提供政策指引、信息发布,实现双向选择、自主参与。
(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
充分整合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数字资源,继续完善东莞文化网、东莞学习中心等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继续推广数字阅读服务,着力丰富数字阅读资源,组织开展好数字阅读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系列活动,“网络书香”数字阅读展览,东莞移动图书馆推广系列活动,“社区网络学堂”建设推广活动等,提升广大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