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是一切工作的神经末梢,打通“最后一公里”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兴隆洼镇从“具体事情抓起,从实际问题做起,从联系服务群众做起,从“心”出发,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便民中心服务群众。镇投资102万元,建成了408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凡与群众联系最为密切,办事较多的站所办全部进驻大厅,群众可以进一家门,办多家的事,对涉及重大复杂社会事项,可以在“中心”综合办公,多方协调,就地解决。中心还授理群众来信来访等事项,解决群众诉求,体现了社会矛盾联调,群众工作联做,治安问题联治,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的工作职能。在此基础上,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立16个便民工作站,按人口1‰配备社会管理服务人员,同时以自然屯为单位,设立便民工作点,配备以村民组长、党小组长、村民代表为主的2-3人工作人员,形成镇服务中心、村服务工作站、组服务工作点“三点一线”服务格局,分层分级承担辖区内群众办事和社会管理工作。截止目前,镇便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理各种事项560件次,完善新建村服务工作站16个,组工作点161个。
网格管理走近群众。全镇推行服务群众网格化管理机制,镇村干部按区域户数分布,结合领导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情况,160名镇村干部以村组为单位,集中联系60左右户群众,与他们结成“亲戚”,让群众成为干部的“娘家人”,即做到联系群众全覆盖,又做到服务群众全程,同时与社会管理网格化结合,与网格员配合,形成三级网格服务格局,上下联动,左右联通,对小矛盾纠纷可就地化解,对疑难复杂问题事项等及时上报有关部门解决,做到群众遇事有人管,有人帮,大到经济项目、公益事业、干群矛盾,小到邻里纠纷,家庭琐事,大事小情,镇村干部都到场帮助解决,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息访。
干部入户融入群众。3月份以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大镇村干部下村进组入户频率,按区域联系已入户两次,每次入户率100%,重点是填好2张表,即基本情况表、征求意见表;送一张明白纸,送一条致富信息,送一项种养适用技术,送几项政策和法规,记好一本民情日记。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截止目前,镇村干部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510多条,做到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都做为大事来办。
“三公开”拉近群众。镇村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设立公开栏,凡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按时间、范围、程序、内容及时公开,特别是村级财务、重点项目、救灾救济、危房改造、低保审批等按时在公开栏上与群众见面,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三公开”也带来了信访“三不出”。
结对帮扶致富群众。开展镇村干部联系一批困难群体和致富项目活动,每个副科级以上负责人联系帮扶2户困难户,2户特困户,2户项目户,一般干部联系帮扶2户困难户,2户项目户,村干部联系帮扶2户困难户。截止目前,镇村干部帮扶慰问困难群众520人次,投入资金10万元以上,落实项目户32户,联系贷款300多万元。确定9个扶助重点村,落实重点项目12个,现正在实施中。
民生工程惠及群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镇党委政府确定并实施民生工程10项,重点是通过“一事一议”年内完成5条村级路硬化工程,实现村级路硬化工程全覆盖,解决群众出行难和农畜产品出售难的问题,前期设计测量工作已完成,大岗线已完成招投标近期施工。10月末前竣工。低压整改10个台区、8个村、510户。人畜饮水3处解决1500人,3000头(只),牲畜饮水难问题。完成9个村“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有线电视入户三个村600户,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充分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暨“世界旱作农业发源地” 的优势,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兴隆沟古遗址实施土地流转落实优质谷子1900亩,惠及百姓。
(内蒙古敖汉旗党建云平台供稿 姚井东 翟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