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针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核心,建立项目、市场、收支和监督“四位一体”的公共资源配置体系,努力提高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比例和效率,初步实现了公共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
实行“一个笼子”储存。着力解决多头管理、家底不清和市场配置程度低的问题,努力提高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比例和效率。在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10大类746项的公共资源品目目录,全面开展公共资源项目清查,共梳理出公共资源项目9类、418项,其中可计价312项,价值271.8亿元。按照“部门主导、财政监管、联合建库、信息共享”的原则,初步建立了公共资源项目库,提高了政府统筹公共资源的能力。尽量减少行政配置,推进精简行政审批127项,向社会购买服务100项,公布了第一批市场配置项目清单297项。将能够推向市场的自然资源、资产资源等收益性资源和工程、货物、服务等支出性资源,全部实行公开竞争,使市场配置比率由13%提高到33%。2013年10月至今年5月市级实现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额151.2亿元,节约支出11308.7万元。仅公共设施广告设置和经营权一项,就获得收入2288.7万元;社会保险卡承办权的市场化配置,政府受益3000万元。
实行“一个平台”配置。着力解决各自为政、管办不分、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努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市场的聚集力和辐射力。整合现有的11个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立了市区共用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了管理、操作和服务既相分离、又相协调的“三位一体”的市场运行机制;制定了统一的交易流程和规则,确保了配置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政府招标购买了代理服务,切断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经济联系;引进了市外43个代理机构,扩大了代理市场,净化了市场环境;取消了入菏市场的备案手续,吸引市场竞争主体大量进入菏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累计达1930户。落实公共资源管理部门和行业监督部门的主体责任,强力推动进场交易,2013年10月至今年5月,市级共实现收益性资源进场交易143.4亿元,支出性资源进场交易7.8亿元,截至目前,统一进场交易率达100%。投资6.95亿的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和学校建设工程BT项目的市场化配置,既解决了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开发建设和经营领域。
实行“一个渠道”收支。着力解决预算制度不健全和收支不规范的问题,努力提高政府收支管理绩效。建立公共资源配置收支预算制度,并将其纳入政府预算、部门预算或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形成的财政收支,由财政直接征收或集中支付。对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配置收支、保证金等实行财政集中收付结算的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公共资源配置超收和结余由政府统筹安排使用政策。2013年10至今年5月,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收入的直接征收率达100%,由此增加收入4.5亿元;节约财政支出10832.7万元,支出的规范率达100%。直接用于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安全、城市建设等涉及民生的项目195个,配置金额5.8亿元,节支率达12.66%。增收节支使得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投向民生的财政资金达到了67.6%,用于农业的支出比上年增加了11.4%。
实行“一套机制”监督。着力解决分散监督、同体监督的问题,努力提高监督的效果。依法落实行业监督部门的首席监督职责,强化财政对预算编制、执行和市场化配置政策执行的综合监督,建立了监察机关日常巡查、电子监察和执法核查制度,加强了审计机关的现场监督和定期审计,强化了检察机关的预防职务犯罪以及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健全了部门之间联动预防监控、联动检查处理、联动监管信用信息、联动考核评价的机制。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市场参与者诚信库,实行不良信息披露、考核评价、联动制约和“黑名单”制度;实行市场参与者表现与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经济责任审计、资格资质管理、考核评价、市场准入、服务费用支付和保证金退付挂钩,进一步健全了失信惩戒机制。内部监督、全程监督、相互监督、社会监督等联动监督网络的形成,使得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左右市场配置结果,形成了干部职工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立体防线,廉政能力大幅提升。从项目、预算、配置到收支等各环节,均没有发现大的违纪违法问题。
(山东省菏泽市党建云平台供稿 王怀振 王海龙 潘炳波 马成凯 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