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紧贴民族众多、苗侗为主的地区实际,各基层活动单位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当地民族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牌”,助推活动各项环节形成声势取得实效。
“百节”传唱活动好声音。黔东南州被誉为“百节之乡”,结合民族节日人群集中便于宣讲的特点,传播教育实践活动精神,让群众时时处处感受活动氛围。一是对歌比赛。麻江县“四月八”民族文化节各族群众自发组成22个队共100多名选手在杏山镇隆昌村举行党的群众路线歌舞比赛。从江县“三月三”歌会节以苗族情歌、侗族琵琶歌等歌种举行“群众路线对唱赛”。二是行家创作。施秉县苗学会编撰群众路线苗族“刻道”歌谣,开创“双语教学”模式,会长潘家相在芦笙节、姊妹节与村民对歌“教学”。从江县“三月三”歌会节组织60余名民间歌师、民族文化传承人领唱,节日期间创作群众路线题材的苗歌、侗歌等民歌150余首。天柱县组织民间歌师编创群众路线民歌500首,通过“注溪社节”、“渡马三月三”等民俗活动,组织民间歌手在县城金凤广场设立“四十八寨”歌台开唱。三是组团送学。丹寨县在“蚩尤节”、“六月六”期间组织精通苗语和水话的干部组成“双语”宣讲团,把《莫赌博》、《莫生气》等本土节目“翻译”成“双语节目”入村宣讲23场次。榕江县组织懂民族语言的驻村干部、一村一大、村干部成立12个“民族语言宣讲团”,在“三月三”、“四月八”节日期间入村宣讲23场次,送戏进村13场次。
“多语”倾听群众真意见。黔东南州汉、苗、侗语等各民族语言夹杂,组织能说会讲民族语言的党员干部,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法深入基层听真意见,真听意见。一是挑选精干“沉下去”。台江县组织120名苗族党员干部深入8个乡镇76个村广泛征求意见135条。麻江县坝芒布依族乡推行“赶场天办公”,组织能懂会说布依话的乡干部到“赶场地”村委会听取意见,自4月以来收集意见62条。二是现场倾听“唠家常”。天柱县利用晚上和周末邀请当地干部、村干部召开“方言侗语会”征求意见建议300余条。黎平县利用鼓楼集中村组干部、“五老”人员、群众代表开展“鼓楼夜话”活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341条。三是收集民意“补漏洞”。三穗县活动办、县民宗局等16家单位走进苗族“土王戊”节设立意见收集台收集意见建议243条。黄平县利用飞云崖“四月八”芦笙会,组织文广局、安监局等单位设置意见征集点,节日三天接受群众咨询530余人,现场调处解决事例59起。
“千村”破陈除陋树新风。黔东南“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天”。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庸懒风、滥办酒席风等“六风”问题,各民族村寨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即知即改,让群众看到新气象。一是“移风易俗”倡新风。施秉县城关镇小河村、伍旗村等苗寨,传统苗族婚礼一般为13天。教育实践活动中,镇、村干部入村入户做思想动员宣传,苗族人民接受汉族婚嫁习俗,如今婚嫁时间缩短为2—3天。台江县最大的苗寨方召乡交汪村召开千人村民大会,就以前办一次红白喜事要吃上3至7天,耗时长劳民伤财的问题开展讨论,一致表决把“文明办酒席”写进《村规民约》。二是“农村法律”动真格。雷山县60多个苗族行政村制定《村规民约》狠刹大办酒席歪风,在酒席上第一次以“农村法律”进行约束,共650余农户简办红白喜事,直接节约资金120多万元。施秉县杨柳塘镇屯上村苗寨,以前村寨卫生脏、乱、差。村两委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把爱护环境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自觉遵守,寨子旧貌换新颜。三是乡村自治解纠纷。台江县探索基层矛盾纠纷调解新机制,通过族老、寨老、灯头、龙头、鼓藏头“五老”调解,创建“五老调解室”、“五老”联合调解中心。黎平县把威望高、懂政策的寨老、退休老干部等选进村民调解委员会,运用“款约”、“侗款”化解纠纷。
(贵州省黔东南州党建云平台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