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新疆昌吉市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整改开局推进,坚持主题不变、镜头不换,拧紧螺丝、上紧发条,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分类指导边学边改、立查立改的整改落实措施,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变化。
全员动手抓整改。全市在总的实施方案中梳理出的7个方面40项突出问题,制定了边学边查边改工作方案,各层面分别建立了整改台账,对任务予以分解,明确了责任市领导、责任单位及配合单位。全市对查找出需要解决问题全部建立了工作台账,截至目前,全市各层面梳理问题1500余条,已解决250余条。对短期内能整改问题,马上开始整改。
瞄准“四风”抓整改。针对“办公用房超标”问题,市委常委会领导带头腾退办公用房320平方米,为全市开展办公用房专项治理带了好头;针对“公车管理不严”问题,市委制定了《昌吉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对全市各单位公车管理信息进行审核备案,对500余辆公务用车张贴统一标识。针对“会议文件过多”问题,明确由市委对召开各类会议严格审核把关,精减会议次数,压缩会议规模;针对“办公经费过大”问题,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制度,“三公”经费开支同比下降46%;针对“办事找不到人”问题,市委制定了全市“集中办事日”制度,确定每周二为无会日,让各部门、各单位能集中精力安心办事。
强化服务抓整改。针对“社区较少,服务群众不到位”问题,新成立金榆、水林等12个社区,扩大社区服务群众半径,提升社区服务能力;针对“学区划分群众知晓率低”问题,在城市中心区域生源较为密集的学校,通过改(扩)建调整生源容纳量,通过学区微调把城市中心区域生源较为密集的向生源不足的周边学校分流,新建第十四小学,缓解就学压力; 针对“项目会审周期较长”问题,市委制定了项目会审制度,缩短项目会审周期,每5至8项议题召开一次项目会审,要求会议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针对“政务大厅便民设施不能满足办事群众需求”问题,配置了写字桌、休息座椅、热水器等便民服务设施。
关注民生抓整改。针对“公办幼儿园少、班额大、入园难”问题,2013年市财政投入4644万元,已新建乡镇公办幼儿园12所;针对“新农合报销难”问题,市财政追加1189.3万元资金补贴2013年新农合预算外资金缺口,在2014年将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465元,并与区州35家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针对“空气质量日趋下降”问题,市委及时研究,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加大污染企业监察力度,关停并转15台分散燃煤小锅炉;针对“体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问题,市委及时研究,启动了体育场项目,全市体育场所已达70余处;针对“城市供水不足”问题,市委加快推进市第三水厂项目,成立了昌吉市水务公司,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实现政府主导,解决用水矛盾。针对群众反映“出行难”的问题,昌吉市进一步优化市区线网,将线路延伸至新建居民小区。目前已新增和更新公交车61辆,调整公交线路3条。
突出问题抓整改。针对“空巢老人养老难生活难”等问题,昌吉市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为社区空巢老人配备“暖巢管家”,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提供优质周到暖心服务,让社区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针对“社区服务不到位”的问题,昌吉市在社区广泛推行以“身着亲情服务装、驾好亲情服务车、用好亲情服务包、出示亲情服务卡、办好亲情服务事”为主要内容的“五步亲情服务法”,投入400万元配发亲情服务装810套、服务包810个、服务车50辆,印制联系卡8000张,让贴心服务直通民家。针对“道路交通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深刻汲取“6·18”重大交通事故惨痛教训,市委及时制定了整改措施,出台了《昌吉市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办法》,同时建立定期排查乡镇、山区及旅游景区道路安全隐患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狠抓安全生产监管;针对“煤炭行业安全管理”问题,市财政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增加煤矿瓦斯监控中心人员和设备,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监管能力;针对“校园周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集中开展了学校周边的餐饮业及“小饭桌”专项治理工作。昌吉市牢固树立“围绕长治久安抓发展”的思想,根据当前维稳形势和工作需要,在年初预算1.97亿元的基础上,追加维稳资金7854万元,进一步夯实了维护稳定的基层基础。
(新疆昌吉市党建云平台供稿 吕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