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网友声音

邓小平“不封山”“不封路”怕的是脱离群众

林伟

2014年05月12日14:3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据史料称,邓小平同志日常工作中最怕的就是听不到人民的声音。他曾讲过,“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最怕听不到自己人民的声音,最怕鸦雀无声”。他最怕的就是脱离群众,这从两件小事上可以看得出来。

1980年,邓小平同志登峨眉山,当地同志考虑到他的安全问题,准备封山。他知道后,表示不同意,他说,我们是游客,人家也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不要因为我们来了,把游客挡到外边。当他住下来后,又找工作人员,详细地询问游客们住下了没有,吃饭了没有。当他知道游客也住下了、吃饭了才完全放心。

邓小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做人民的公仆,对自己更是严格要求。他回深圳乘面包车外出视察,生怕影响群众正常的交通出行,于是他要求当地的交通部门不要封锁道路不要过多的管制。

平心而言,与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相比,这两件事充其量只是“芝麻小事”。然而,却真实地映照出了邓小平同志那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凸显出“怕脱离群众”的一种特有的政治魅力,让人油然而生无比的崇敬。

人民群众是一切工作的主体,必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我们党在多年的实践中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群众工作路线的一条重要原则。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人民群众如同恩重如山的父母,因此他始终心里时刻“怕脱离群众”,始终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把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心头,一辈子亲民、爱民、为民,一辈子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地为人民利益操劳,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以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党员干部对群众所想、所愿、所盼置若罔闻,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绕道而行,心中无数,遇到急事、难事、险事推来搡去,敷衍塞责。做决策、干工作、办事情,不是从群众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出发,喜欢求快不求好,求近不求远,致使各种面子工程变成了豆腐渣工程,在群众面前官气十足,下属面前霸气十足,上级面前媚气十足,完全把自己与群众对立起来,把自己和群众无情的进行切割,至于出行“封山”“封路”不在话下,群众对他们得来的永远是失望、无语和愤懑。更有甚者者不想群众满意不满意,只想自己能不能得实惠,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把权力当做谋利的工具,贪图享受,腐化堕落,最终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重温邓小平同志“不封山”“不封路”的两件小事,既有启示,更有警醒。党的根在群众之中,党的政策和方法也在群众之中,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是检验党的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的唯一标准。党员干部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是我们衣食父母,就必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把群众的忧乐当作自己的忧乐,把党的群众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刻也不敢脱离群众。

分享到:
(责编:实习生、谢磊)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