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黔南州福泉龙里县:"农民档案"让服务群众直达"神经末梢"

2014年05月12日14:4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现在有这个‘电子档案’真方便,里面有我们的各种证件复印件,来镇上办事再也不用担心忘这忘那了。”福泉市陆坪镇收集群众身份证、户口簿等复印件建立“农民档案”,避免过去群众常常因为漏带相关证件“镇里村里家里多头跑”,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办事成本,深受广大群众称赞。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黔南州福泉市、龙里县通过建立“农民档案”,以社情民意为指令,引导乡(镇、办事处)干部主动深入村组、联系群众知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把服务群众延伸到每一个“神经末梢”,让群众不出门、不花钱就能享受便捷、高效、体贴的服务。

逐户建档,社情民意“一册通”。行政区划调整后,乡(镇、办事处)区域更广、人口急剧增加,建立“农民档案”搭建了解社情民意大平台,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一是档案内容“全”。科学设计农户民情档案信息表,涵盖群众家庭基本信息、家庭成员、生产生活情况、收入情况、外出务工情况、住房情况、社会补助情况、需要帮助解决事项等群众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二是调查摸底“实”。结合干部包村包组工作,开展民情调查、干部走访、问题排查工作,由乡(镇、办事处)包村领导组织包村干部到所联系村组,按照“统一农户民情档案信息表、统一填写信息内容、统一标准要求”逐户调查摸底,收集农户的相关资料。龙里县冠山街道办事处通过层层责任分解,用1个月时间完成农户户口簿、身份证、土地承包责任书等重要档案资料收集工作。三是建档范围“广”。按照“一户一档”建立农民档案,把调查摸底信息录入电脑,扫描相关证件资料归档,形成科学化、系统化、数字化的民情档案系统,做到“鼠标一点,民情便知”。目前,福泉市、龙里县已建立“农民档案”13995户,覆盖18个村(社区)。

动态管理,助民发展“求精准”。实施民情信息档案动态管理,全面准确反映群众基本情况和诉求,避免民情信息“失真”,提高群众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建立制度保障。建立定期走访制度,对乡(镇、办事处)党政主要负责人、班子成员、股级干部、一般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进行量化,形成常态化走访机制。建立农民档案系统管理制度,明确专人维护管理,加强与包村包组干部联系,做好民情信息的收集、汇总,确保重要信息及时更新,日常信息季度更新。二是推进信息共享。配备电脑、复印机等设备,设立专用民情档案室,建立农民档案系统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系统、人口计生管理系统、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充分整合、利用系统资源,推进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三是关注重点对象。针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村老弱病残幼居多等实际情况,把老党员、留守儿童、五保户、低保户、创业致富能手等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开展以问发展良策、问学习情况、问生产生活状况、问实际难题、问创业就业情况为主要内容的“五问”主题活动。绘制重点户联络图,标明居住具体位置,确保服务群众工作不因干部经常变动而断线、断档。

分类施策,优化服务“提效益”。运用农民档案信息梳理分析群众个性化需求,及时会诊、对症施药。一是引导创业就业。积极开展“中国梦·就业梦”系列活动,扶持党员、返乡创业人员、农村优秀青年等有创业能力、踏实肯干的人员开展创业,共同确定创业内容,制定帮扶措施。整合2318万扶贫、农业、畜牧等部门项目(资金),扶持347人创业。通过在外务工党员帮助1878名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就业。二是促进社会和谐。着眼社会和谐发展大目标,变“上访”为“下访”,切实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把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切身利益,对能够办理的事项及时办理,对暂时解决不了的做好解释,不乱承诺、不乱表态。福泉市陆坪镇通过“农民档案”收集意见100多条,市、镇、村(社区)“三级联动”抓落实,层层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改善生活条件。对居住简易木房、土房等住房困难户,整合住建、扶贫部门资源,积极实施危房改造、生态移民搬迁106户,让住者有其居。对贫困户、五保户等生活困难群体,积极为31户开展民政救助,保障基本生活,重树生活自信。由于对每家每户情况清楚,合理评定建房补助标准、低保等次,没有出现一例到乡(镇、办事处)闹访,到县(市、区)、到州上访现象。

(贵州省黔南州基层党建云平台 罗兴意)

分享到:
(责编:高巍、秦华)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