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息烽县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真听意见和听真意见贯穿学习教育、征求意见环节全过程,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做到敞开大门搞活动,上山下乡纳良言,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小座谈、大走访”,用脚步丈量民情。针对息烽地处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息烽县党员干部俯下身子,走进大山,坚持到群众多、矛盾多、问题多的地方进行实地走访,采用个别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重点查找全县各级各部门“四风”问题在农村的终端显示,听取基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在工作中,作出了“同坐一条板凳、同喝一壶茶水、同干一场农活、同摆一次家常”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访村、乡镇班子成员进组、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入户以及流动党员通电话、发信函的“四同四覆盖”硬性规定。结合县级领导联系17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乡镇班子成员包保84个贫困村、同步小康驻村、下派第一书记等工作,在院坝中、田地里、广场上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当面解决实际困难,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感受到干部好作风。一些县直机关干部看到农村疾苦,坚定了转变“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让群众跑冤枉路、花冤枉钱”作风之弊的决心;一些乡镇干部、村干部感受到身在基层,脱离群众的危险,许下了自觉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承诺。
“搭台子、赶集市”,以真诚换取真心。群众意见大,党群干群关系不密切,很多暑假是话没地方说,事没地方办。息烽县多种形式搭建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的平台。一是健全群众工作网络。息烽县以打造民生服务、基层保障、群众教育、平安村寨“四张网”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力量,实现了群众工作中心(站)县、乡、村全覆盖。县领导定期到群众工作中心接访、每个村(居)群众工作站配备专职人员和2-3名兼职人员。特别是针对征地拆迁、土地确权、企业改制等重大纠纷,由县级干部牵头、部门“一把手”组团、乡镇班子成员带队,直接到一线组织群众召开听证会,有效促进了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的解决。二是建立党代表工作室。进一步发挥党代表闭会期间作用,设立县、乡、村三级党代表工作室,搭建党群干群连心桥。制定了党代会年会、党代表列席党内重要会议、提议提案、双联双帮等十项制度。针对农村党代表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以“西部志愿者”为骨干选派党代表工作室助理,帮助党代表收集基层党员群众意见、督促解决落实,拓宽了党委政府与基层党员群众的联系渠道。三是赶集天摆摊设点。每逢乡镇赶集天,由联系该乡镇的县级领导干部坐镇,设立“征求意见同心集”,定点收集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边学边查边改”公示制度,把教育实践活动“听、查、改”情况通过公示栏、电视、报纸、宣传单等各种渠道进行公布,让群众知晓,请群众监督。目前,已办理群众反映问题517件。
“收诉求、送信件”,拓渠道广听民意。针对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听不到意见、听不到真意见的问题,深挖“病根”在于群众有顾虑,“不愿提”、“不敢提”。为此,息烽县拓展听取民意渠道,开通民意直通车。一是建立百姓--书记县长交流平台。群众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上留言等方式在平台上匿名或实名反映诉求、提出意见。交流平台对群众意见实行一日一梳理、一周一报送、一周一回复,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审批,县督办督查局督办,并在10天内进行反馈。对群众在平台上反映的个别干部违规办酒等问题,经查实后立即进行了严肃处理。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了严禁国家公职人员参与打麻将等赌博行为、违规办酒等六项刚性约束。二是公布征求意见电话、地址、微博信箱。把传统平台与新型媒介相结合,搭建听取意见的高速通道,确保征求意见无“盲区”,提高了收集意见的时效性和覆盖面。通过微博信箱,多次迅速解决了无牌车辆堵住小区停车场、个别窗口服务单位工作人员“脸难看”等问题。三是开展“送信封,背对背”征求意见。统一制作“背对背”征求意见专用信封,采取定向发放的方式,开展“上级下级两面听”、“乡镇部门互相评”,把信封敞开送、密封收,确保征求意见保密性、精准性和全面性,用信封找“四风”、评行风、清政风。截止目前,共收集到意见3438条,经过梳理汇总,其中聚焦“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39条。
(息烽县党建云平台供稿 习时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