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也是直接快速了解对方需求和动机的有效途径。当下,简单雷同、机械客套的官民对话不时出现,或者“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之后,不知如何继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些许小事,折射出了官民空间零距离后的心理距离。
每个人都有心理上的“警觉”,即人的“势力范围”感觉。越是陌生的人,彼此之间距离越远。反之,则心理防御空间距离就会逐渐缩小。与群众交流,想听的是真心话、要的是真想法、想收获得是真意见。无法打开话匣子,显然会影响调研的实际效果。是什么隔膜了心理距离?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二是形式主义的危害;三是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欠缺。
毛泽东走向田间地头,亲自向西柏坡的乡亲讲述育秧插秧的办法的影像,始终留在人们的心理,虽然是湖南话,但并不影响与群众关系的亲密。习近平盘腿上炕,顺手掰吃村民递来的蒸土豆的那一刻,就像久别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怎能不让人亲切?焦裕禄、吕玉兰扛着锄头走在群众中间的场景,绝不只是面对镜头时的演绎,而是和群众一起挥汗如雨的真情实意。时代楷模朱彦夫用自己的双拐、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奋斗,架起了村民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敬仰。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患上白血病后仍为村里工作奔忙,群众亦为之动容。
一线调研不是居高临下的指示,而是问计、问需、问政于民,细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的过程。以小学生的心态,以邻家兄弟的姿态,走进群众,方能让卸下群众的思想包袱,拉住我们想要话家常的手;深入群众不是外交活动树形象的需要,而是实打实的找问题、点对点的求方法的过程。前呼后拥,灯光闪烁,屁股还没坐热就起身而退,又怎能有打开话匣子的时间和想法?唠家常、解实情,不是执政一时之需,而是贯彻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常态化工作方法。要像对爸妈、对兄妹,实实在在的听听他们的困惑和主张,把真情留给群众,最后一粒米才会作军粮;三门干部多了,难免不了解实情。把下乡当做贴金,更不可能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群众实践是我们汲取经验教训,提升执政能力的宝库,要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不要等上轿时再穿耳眼儿。
要确保话匣子始终能够打开,关键的还要落实调研中对群众的承诺。群众不光看你说什么,更要看你做什么,怎么做。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群众是不会买帐的,甚至适得其反。1958年,毛泽东特意让中央办公厅给西柏坡写信,询问当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让他们到水稻产量高的河北省涿县去学习种稻方法的举动,让人感觉到他对西柏坡群众生产生活始终如一的关切。时隔一年后,习近平再访阜平,体现和兑现的是改善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现状的无声誓言和关爱。
邻里般的姿态、儿女般的问候、实打实的解群众之忧,才能架起通往群众心理的桥梁,打开话匣子。从细节入手,让群众感受党员干部“衙斋卧听萧萧竹”的真实情怀,将关系群众民生的实事儿做到群众的身边去,才能真正转变作风,沟通鱼水。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