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披露了某省一名厅长不懂如何与群众交流的事例,报道说,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诸如此类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人民日报,2014年3月31日)
通过这一报道,暴露了少数领导干部疏远群众太久的现实。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各地实践情况来看,群众路线的走法各不相同,有的地方做得很好,也有少数地方流于形式,引起了争议。笔者认为,判断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核心,便是有没有为民办实事,办了多少实事。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领导干部真正深入群众当中,并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了实惠,那么这样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成功的。
群众路线究竟应该怎么走?笔者看到人民日报另外的报道,2013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以《沉下基层听民声——摘自驻村日记》全文转载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委书记黄克的日记式调研报告,与某省厅长下基层问了家里几口人后不知如何交流的尴尬现状截然不同的是,黄克直接住到农户家中,而且一住就是15天13个晚上,和农民一起生活,走到群众中实地调研,与农民交朋友,为农民办实事,他第一次去蹲点是解决甘蔗机械化生产问题,第二次去是破解清洁乡村难题,第三次去是救灾,为此还获得了扶绥县渠黎镇吉到村“荣誉村民”的称号。我们可以看到,走群众路线,绝不能应付形势、搞花架子,而是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工作习惯。
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当中,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才能掌握群众的困难与疾苦。时下,一些领导干部长期坐在办公室,依赖文件和下级的汇报来作决策,这样的决策常常与现实脱节,与老百姓的需求相距甚远。《管子·牧民篇》中说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政治的基础,在于民心。而掌握民心,就必须放低身段,融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
可见,走群众路线,来不得半点虚假。而走好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心中有群众,与群众有感情,从而把服务群众,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施政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