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群众在一个座谈会上这样“模仿”个别干部:领导车来了,干部疾步过去,弯腰开车门,满脸堆笑;在田间,干部叼着烟,一会双手叉腰,一会用手指着老百姓,大呼小叫;在餐馆门口,干部吃完饭,走出来,手捏牙签,当街剔起了牙齿……为此,彭山县下发“红头文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官气”问题,施行“去官气”的“十不准”。(据4月11日华西都市报)
“官气”问题,应该说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大多数地方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个别干部对“官气”问题不以为耻、习以为常,更有甚者,反以为荣。对上奴颜婢膝,却自认为会“来事”;对下指手画脚,却自认为有“领导范儿”;吃吃请请,却自认为是专享的“福利”……如此“官气”十足,在群众眼中“实在是不像样”。
领导就是带头人,干部就是能干者。群众眼中的领导干部,是把群众当亲人的“狗不咬干部”,是躬身力行“真把式”的“泥腿子干部”,是明显为“自己人”的“草帽书记”,这样的领导干部,群众满意、支持、拥护,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反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官气”十足、自高一等,谁服你?光说不练、无一实绩,谁信你?
毛主席说过:“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则是一种高级趣味。”领导干部也是群众中的一员,而且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官气”十足的领导干部,忘了“真身”,褪了“本色”,刻意与群众保持距离,自然也会为群众所反感、所疏远、所唾弃。
外在言行举止是内在思想素质的呈现。很多群众对领导干部的印象,就“定格”于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件事。“官气”见长“人气”失。没有人是领导干部“肚子里的蛔虫”,能对其“官气”浓度一清二楚,但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使“官气”不敢发、不能发、不愿发。彭山县“十不准”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较真。“十不准”虽是诸如“不准在出行中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的“小刀”,却有立竿见影之效。其实也不难理解:篾条愈细,愈没有空子可钻,笼子当然愈牢。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但是祛除“官气”痼疾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卯足抓反复反复抓的拼劲、充满一抓到底的韧劲,以治标促治本,努力赢得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