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哈密市向阳东路28号院居民杨泉河家门口供水管网老化漏水,造成他家院墙部分倒塌,他将问题反映到青年南路社区居民说事点。第二天,“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组长艾尼瓦尔·铁木尔联系市自来水公司,当天组织人抢修,将老化管道挖出来焊接好。3月28日,艾尼瓦尔带着3名住社区干部,把坍塌的院墙砌好、抹平。
杨泉河拉着艾尼瓦尔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们!”
这些天,记者在哈密市大街小巷走访,发现市民遇到大事、小事、难事,都有人管、有人帮、有人解决。这是哈密市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转变观念、改变工作方式,从一元化管理向多元化治理转型的结果。
源头治理:从管理型变为服务型
近几年,随着新型工业化快速发展,哈密市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加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住房、上学、就业等不少关乎民生问题由此产生,需要协调解决。
单凭过去政府“大包大揽”,解决难度比较大。哈密市委、政府认真梳理和分析后,提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建立一套新机制,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现在,从哈密市信访局接访大厅到各乡(镇)、街道办公室,从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干部轮流接访。他们认真听取百姓关于城市拆迁、劳动保障、物业管理、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疑难问题,耐心解答,当场解决。领导干部包社区、包乡镇,每个月至少一次到基层调研,到困难群众及居住偏远的群众家中,发现问题,协调解决。即使问题解决了,他们还会不定期回访。
该市设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将流动人口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范围和公共服务体系统筹规划,使外来人口享受到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找到了融入感和归属感。
在哈密市,如果市民遇到家里暖气不热、下水管道不通等问题,可以直接给“书记连民心”短信平台发短信,或给市长热线和12319城建服务热线打电话,还可以反映到居民说事点,通过这条“绿色大通道”,迅速将问题转达到各个职能部门,20多个便民服务队及时跟进处理,可谓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居民自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基层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触发点,基层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就会稳定和谐。记者在走访中看了阿牙社区“居民说事点”记录簿的记载:3月9日,警察小区南面垃圾长期积压严重,经向城管部门反映,清运垃圾70车;3月18日,居民张晓霞反映三达小区2号楼消防管道爆裂,经与物业公司和消防局沟通,抢修完毕。像这样记载民意诉求内容和问题处理结果的记录薄,在该市各社区“居民说事点”都能看到。
以前,社区居民反映情况渠道不畅,曾出现过越级上访、骂街发泄等现象;现在,这些现象极少能看到了。
从2011年开始,哈密市推行“居民说事”制度。到目前,一共设立546个“说事点”,通过说事、论事、办事,使全市很多社区居民生活发生了变化:
阿牙社区下岗女工杨雪莲,因生活困难和申请廉租房未果等原因成为有名的上访户,社区干部帮她申请到了低保和小额担保贷款,她开了家小商店,日子慢慢好了起来。
一个个说事点,上下联通,点面结合,在全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说事网格”,使老百姓的困难和诉求有地方说了,有人出面解决了,从而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依法治理:上上下下按规矩办事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关健是依法治理。该市不断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依法治理的能力,收到较好效果。
市西河区街道大营门村有一份村务报,每期都有《书记说说心里话》这个栏目。这个村十户长白菊花告诉记者:“家家户户都有村务报,在《书记说说心里话》栏目中,村支书说的句句话,都点到村民的心坎上,村里的收入开支也在村务报上公布,比如上个月,扫雪买盐花了150元,支付失地老人生活补贴费22.9万元,收租金1.2万元……大家都清楚村里的钱收入了多少,又花到哪儿去了。”
现在,每月初村里定期召开2次村民代表会议,不管是全村发展规划、民生项目、环境卫生整治、村民养老、看病补助等大问题,还是道路、路灯、垃圾处理等小事情,都要经过村民讨论。
全市每个村现在都有村民代表会,凡是涉及到每个村民住房、土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问题,都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并公开决议和公开实施结果。
对于本村解决不了的问题,各个乡(镇)、街道、园区还设立了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法官工作站,对村或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人民调解进法庭”“巡回法庭”“流动法庭”进行司法调解,使基层的矛盾和纠纷,都在法律法规中得到合法、妥善的解决。(记者/刘枫 通讯员/张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