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云南插甸乡创新教育实践活动载体打造农村发展新引擎

打造家庭农场 创新发展方式

2014年03月30日10:42  来源:云南日报

10年后的春天,当你开车带着家人来到武定县插甸乡康照村的雪桃农场,千亩连片的雪桃花在太阳下竞相开放,格外热闹,你或是漫步桃花林中,或是拍照留念,或是蹲坐垂钓。傍晚时候,全家人来到雪桃园中的农家乐,煮一锅香喷喷的土鸡,上几碗美味的生态农家菜,乡村的美丽与惬意让你流连忘返。

这是插甸乡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股份合作、打造家庭农场,为未来勾画出的一幅美丽乡村图景。

家庭农场激发百姓干事创业激情

在插甸乡党委书记余海洋看来,美丽图景不久就会变成现实,因为现在,雪桃农村家庭农场的雏形已经形成,“组工林”和“世外桃园”两片雪桃已经近700亩,不久将会在雪桃园里盖上欧式建筑,太阳能提水项目也正在建设中。

“我们将依托农村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把这里打造成雪桃庄园。”站在灿烂的雪桃花丛中,余海洋给我们描述了这片“雪桃庄园”的未来。他说:“以后这里不但有种植业,到雪桃瓜果成熟以后,我们会进行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形成品牌,卖到昆明、北京、上海等城市去;待雪桃面积扩大到一定程度,产生规模效应,吸引游人来到这里赏花,或者在雪桃成熟时来这里吃‘自助’雪桃,我们就可以鼓励周围村民进来发展农家乐,这样,就形成了一产、二产、三产兼备的农场经济。”

农场,是指农业生产单位、生产组织或生产企业,以从事农业生产或畜牧养殖为主,经营各种农产品和畜牧产品。插甸乡的农村家庭农场有何特点?余海洋解释,这些农场有集体股份等资本参与建设,它是形成规模、具有一定集体性质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家庭农场是省委组织部挂钩插甸乡以后,探索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大胆尝试。”省委组织部干部徐瑞林介绍,在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和推广农村股份合作取得一定效果后,老百姓干事创业的激情被充分激发起来,常务书记和地方干部就考虑,怎么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以新的模式发展新的产业,让群众更快富起来?

靠种烤烟、包谷,养几只鸡、几头猪,都是小敲小打,要实现收入翻番、倍增,基本不可能。“必须引进高产、优质、增效的产业,形成规模。”余海洋和下派的几任常务书记反复商议,并先后到省内外考察,咨询相关专家,寻找适合插甸乡发展的产业。

雪桃树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根据插甸乡的气候特征,乡里从丽江引进了一批雪桃,经过认真管理,精心栽培,获得了丰收。接着一个大胆的想法产生了,为何不引进企业,实行企业、集体和农民共同入股的形式来管理呢?这样既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企业也从中受益,最关键的是能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说干就干,云南崇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被引进来,康照村集体以土地、项目资金和党组织担保贷款入股,老百姓也参与入股,雪桃园建设便开工了。

让群众参与到农村经济活动中来

探索不只在康照村,在整个插甸乡,经过反复试验、充分证明,目前已经确定了“栽好一棵花(食用玫瑰)、种好三棵树(大理漾鼻核桃、丽江雪桃、昭通苹果),养好鸡猪牛羊”的产业发展思路。“有条件的都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村家庭农场。”余海洋说。

在插甸村荣丰小组食用玫瑰种植基地,千亩玫瑰花长势喜人,数十名工人正忙着铺设滴灌管道、松土锄草。基地负责人普金祥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公司目前在荣丰小组种植有1000亩食用玫瑰,年底种植面积将达到3000亩,力争五年之内达到1万亩。”

村支书张正明告诉我们,目前村集体正打算争取资金注入该项目,得到相应的集体股份收入,以便村里更好地开展工作。

普金祥介绍,除租赁附近村民的土地外,每月有100多名村民到基地打工,打工总收入10多万元。村民许绍英说:“在家门口打工方便,一年下来土地租金加上打工收入,比以前种地划算很多。”目前,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安德、古普、哪吐、增益等村也大力发展食用玫瑰种植。

阳春三月,走在插甸乡,从插甸荣丰村千亩花香四溢的食用玫瑰花种植基地,到康照村委会组工林“世外桃园”,从安德、古普等大力推广的特色生菜种植业,到以生猪、仔猪、壮鸡、大耳黄羊等为重点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到处是发展创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提出了很多新要求,出现了很多新亮点,土地如何流转?农村经营组织方式如何创新?服务“三农”金融如何创新?解决问题需要大胆的解放思想、努力地实践创新。

当地干部认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发展农村家庭农场,是民族落后地区推进农村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它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创新群众投融资模式,让群众参与到农村经济活动中来,广泛受益。“这对于当前新形势下打通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作用。”干部们如是说。(记者 王永刚 尹瑞峰 李毅铭0

分享到:
(责编:李源、秦华)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