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滁州市委书记江山向全市党员干部推荐了著名作家周立波194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重温这部经典,让我们深启发,倍受教育。
《暴风骤雨》这部小说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故事虽然发生在距我们60多年前的解放战争时期,但其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特殊的社会形态,斗争的艰巨复杂,至今看来仍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农村阶级斗争形势,恰似暴风骤雨的前夜。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动群众,把他们内心涌动的不平、压抑、愤怒、斗争愿望释放出来,依靠群众夺取敌后对大地主、封建势力、地方顽伪武装的胜利,进而支持前方的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全面胜利。小说以小见大,见证了我们党艰难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我们党不同阶段把握阶段特征和掌握社会发展的能力。小说以一支工作队,深入农村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情况,展示了我们的土改工作队高超的群众工作方法、牢固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原则,对于今天我们树立和增强宗旨意识,提高服务本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指导意义。
启示一,做决策、干事情必须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必须真正走进群众,与群众真心真诚相交。小说中描写了土改工作队刚进村时,有同志提出召开动员大会,队长萧祥提出不同意见:“咱们乍一来,就开大会,了解不到什么真实情形,你说着,他们听着,你向大伙提出你的意见,他们会齐声说:‘赞成’。可是,你说他们马上真的赞成了吗?那可不一定。中国社会复杂得很。中国老百姓,特别是住在分散的农村,过去长期遭受封建压迫的农民,常常要在你跟他们混熟以后,跟你有了感情,随便唠嗑时,才会相信你,才会透露他们的心事,说出掏心肺腑的话来。”萧祥队长准确把握了当时农民所处的环境及各种生活形态,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果不其然,由于群众工作不深入、发动群众不充分,第一次斗争大会失败,仅仅得到少数贫农底气不足的“赞成”和满腹疑惑的回应,最终以闹剧式的“情绪缓和”而结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民与当年元茂屯村民相比已是天壤之别,但是受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的局限,要把分散的、松散的广大农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一呼百应”那么容易,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必须真正走进群众,真心与群众交朋友,真诚与群众谈心交心。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我们最有切身体会和感受,凡是群众发动充分,群众主动参与意识强的地方,工作很快就能打开局面;凡是群众“被发动”、“被动员”没有积极性的地方,即使干部牵头做了大量工作,效果也不会好。毛泽东同志在1964年9月指出:“我们的干部中,自以为是的很不少。其原因之一,是不懂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此,不厌其烦地宣传这种认识论,是非常必要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凭想当然做决策、“拍脑袋”、干事情,不仅不会得到群众的响应和支持,而且往往会留下后遗症,贻误工作,造成损失。
启示二,做好群众工作要耐心细致,始终保持对人民群众的热情,对事业的激情。小说中工作队长萧祥在队员刘胜遇到挫折,想打道回府的时候,耐心劝说他:“做群众工作,跟做旁的革命工作一样,要能坚持,要善于等待。群众并不是黄蒿,划一根火柴,就能点起漫天大火,没有这种容易的事情,至少在现在。”当农民积极分子郭全海面对谣言情绪低落的时候,萧祥劝导说:“随便干啥,都不能一下就能干好的。不是一锹就挖出个井来,得慢慢地挖,不能心急。”尽管当代农民的文化水平、文明素质与解放前相比已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文明习俗是不可能企望一朝一夕得到改变的,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保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现在一些干部受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急于求成的政绩观的影响,存在浮躁心态和急躁情绪,做群众工作常常是“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往往因观点不同、言语不合,动辄与群众动粗,向老百姓发火,造成与群众情绪对立,方法简单粗暴,命令式推进工作,往往事与愿违,把好事办“砸”了。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在一切工作中,命令主义是错误的,因为它超过群众的觉悟程度,违反了群众的自愿原则,害了急性病。我们的同志不要以为自己了解的东西,广大群众也和自己一样都了解了。群众是否已经了解并且是否愿意行动起来,要到群众中去考察才会知道。”做好群众工作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做好群众工作还必须保持持久的“热度”,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当成为广大干部融于血液的自觉行动,切不可“一阵风”,只有“三分钟热度”。
启示三,做好群众工作必须干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小说中在斗倒恶霸地主韩老六之后,工作队组织穷苦农民讨论,拟出分配土地的方案。萧祥在工作队会议上说:“分吧。分地、分房、分牲口,多多给老百姓一些好处。越快越好。”分到各家各户的土地,极大地鼓舞了翻身农民的政治热情,当时在整个东北土改区出现了参军和生产两个高潮。这一点,启示我们,无论干什么事,要想赢得群众的支持,就必须让群众得实惠,让群众看得见实实在在的成效。毛泽东同志抗战时期就曾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也是如此,就是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工作首位,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妥善化解利益矛盾,依法维护群众正当利益,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认真解决各项民生问题,努力把为人民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对此,毛泽东同志早在1959年3月就指出:“一定要每日每时关心群众利益,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主席告诫依然萦绕耳畔,我们必须牢记执行。
启示四,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注意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工作队在第一次斗争大会失败后,认真分析总结教训,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到最贫苦、仇恨最深的穷雇农家中,谈心唠嗑,培养革命最彻底、最坚决的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等一批积极分子,然后让他们去联系,发动更多的贫苦农民,这些积极分子后来都成为农会干部,他们就像种子,如同星星之火,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推翻旧世界的强大力量。培养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让群众动员群众,让群众宣传群众,这种群众工作方法对做好当前的农村工作仍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发现农村致富能手、专业大户和开拓创业型人才,鼓励和保护他们带头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的成长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他们带动和帮助更多的农民共同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变“一枝独秀”为“百花盛开”,让“盆景”发展成为万紫千红的“大花园”,把乡村建成农民自己的美好家园。
启示五,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暴风骤雨》这部小说虽然反映的是元茂屯村这个小地方的土改成果,但折射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发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进行的暴风骤雨式的土地改革,让广大贫苦农民翻身作主的艰苦斗争历程。这一斗争成果进而为赢得全国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强大的后方力量。正如刘伯承所说的“士兵都是翻了身的人民,他们为保卫他们的翻身果实而战,因此,在战斗中莫不奋勇向前,以一当十。”陈毅则更直接地表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夺取了全国革命胜利,这就是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因此,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都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做好群众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们依靠人民群众夺取政权,我们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一些干部因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群众观点有所动摇,群众意识有所淡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群众利益相背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有所疏远,甚至一些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现象严重。我们就是要通过群众路线这面镜子,认真查找党员干部在群众观念、群众立场、群众感情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切实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思想观点问题,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位置,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始终做到与人民共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作者系中共定远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