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据3月13日人民网)
应该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也是不行的,因为GDP指标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显示屏”,是检验经济社会运行的“晴雨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GDP,不仅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而且对百姓生活影响很大。李克强总理提出要“贴近老百姓的GDP”,就是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贴近老百姓的心。
“贴近老百姓的GDP”,意味着要牢牢抓住发展不动摇。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是实现国强民富的根本途径。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一词共出现119次,居所有高频词之首,反映出发展经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表明要牢牢扭住发展这个“牛鼻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创造出更加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奠定扎实的基础。
“贴近老百姓的GDP”,意味着要牢牢保障民生不动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这些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紧密相联。保持GDP的合理增速,是保就业的需要,是调结构的需要,是促稳定的需要。可以说,GDP的增长要真正惠及百姓,就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放在重要位置,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让人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红利,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贴近老百姓的GDP”,意味着要牢牢改善生态不动摇。治理雾霾天气,消除百姓的心肺之害,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正如总理所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这就要求GDP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要把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坚决不搞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搞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项目、坚决不搞黄赌毒的项目,绝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让老百姓有一个山清水秀、蓝天碧云的好环境。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各级党委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科学摆正GDP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让GDP的增长更好地造福百姓、惠及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