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上午,习近平同志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深情回忆起自己在农村插队的岁月。他表示,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总书记说,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据新华网)
习总书记对贫困群众的“天然感情”是来自内心深处,纯洁而质朴。1968年,当时只有16岁的习近平到陕北梁家河村插队。习近平同志不会做饭,农民吕侯生就把做饭的事“承包”了。一次夜战回来,习近平肚子饿得咕咕叫,屋里实在没有东西可吃,吕侯生便把玉米粒子舀了两大碗放进锅里,烧开煮熟,两人眨眼功夫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在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给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了一信求助,习近平三次请吕侯生到福州住院治病,不但自己支付了吕侯生几万元医疗费,还在百忙中到医院陪护看望。吕侯生激动地说,真不好意思,花你这么多钱。习近平说:“谁让我们是朋友哩!”一个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一个是普通农民,他们互相帮助,平等相待,不掺杂任何功利,纯洁而质朴的交往,这就是“天然感情”。
永远心系群众是养成“天然感情”的思想基础。无论是插队期间还是走上领导岗位,习近平同志始终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装在心中,永远心系群众。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的梦。资料显示,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计算,目前中国还有近一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生态脆弱、生存条件恶劣的中西部地方,不少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连片特困地区是扶贫主战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扶贫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体现了我们党永远心系贫困群众的“天然情感”。
与群众并肩“战斗”是养成“天然感情”的最好途径。在插队的那段岁月里,习近平同志几乎每天都与群众在一起劳动,下雨刮风在窑洞里帮群众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白天去放羊,什么活都干。“那个时候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我不换肩”。负重200斤,十里山路不换肩,几人能做到?正是靠实干苦干,习近平从当时约29000名到延安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的”。在与群众并肩“战斗”的日子里,习近平同志赢得了群众信任,与群众结下了浓厚的友谊,让“天然感情”在内心深处扎下了根,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在实践群众路线中不断培养“天然感情”。“天然感情”不会凭空而来,它需要在经常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实践中逐步培养。要始终把群众的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把自己摆进去感受,就能更好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多到基层走一走,多到群众家里坐一坐,了解群众当下最迫切的需求与实际困难,有的放矢地为群众解难,才能干出实绩。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我们的事业发展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心里装着群众,经常深入群众方能增进“天然感情”。我们党的一切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深化改革,基础是人民群众,依靠的力量也是人民群众。改革怎么改,从哪里改起,各项改革措施实施得如何,群众受到了哪些实惠?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刻、体会最真切。只有心里装着群众,经常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知得失、知冷暖、知虚实,才能增进与群众的“天然感情”。只有心系群众,工作中才能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把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办好;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让更多贫困群众走向富裕;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汇聚起人民群众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