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网友声音

由陈毅把“元帅桥”改为“劳动桥”想到的……

林伟

2014年02月19日15: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读《陈毅元帅回忆录》,有这样一段往事令人感怀。1959年陈毅回故乡四川乐至县省亲,正值一座石桥建成。家乡人民纷纷提议取名为“元帅桥”,以纪念陈毅元帅对人民的丰功伟绩。陈毅知道后,却说:“我陈毅算老几嘛!真正值得纪念的是劳动人民……,叫‘劳动桥’好不好?”乡亲们听罢,激动万分,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50多年了,如今回想起来仍然意味深长,让人感慨不已。之所以要将“元帅桥”改为“劳动桥”,这是因为陈毅元帅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他看来“真正值得纪念的是劳动人民”,他没有忘记,淮海战役数十万群众推小车送补给、苏区群众“十送红军”、沂蒙山红嫂用乳汁救活解放军战士……

所以,将“元帅桥”改为“劳动桥”,正是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刻也不敢脱离群众,一刻也不能忘本、一刻也不敢忘本的最好见证。

列宁曾经指出,对于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因为一个政党,只要有人民的支持,就无往而不胜;脱离了人民,最终必然会败下阵来。人民是执政者之根本,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执政基础,就失去了群众中蕴涵的无穷智慧和巨大创造力。这既是历史的经验的总结,也是现实的明智抉择。

然而,现如今, 当年的“革命党”早已成为“执政党”,客观上没了被敌人追剿的危险,没了离开群众就不能生存的境况,于是乎,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便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交通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生活条件好了,对群众感情却淡了;通信方便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传统却丢了。他们忘记了前辈,也忘记了群众,更忘记了自己是谁,开始讲面子、重排场,高高在上,至于回乡“光宗耀祖”,更是摆出一付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派头,把党群、干群关系如“油水”般分离,有的甚至如“水火”般不容。这是极其危险的,要知道,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是党的“命根子”,人民群众永远是历史航船的主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试想,作为执政党,长期脱离群众就必定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失去靠山和力量,民心的“长城”也必然会坍塌,那么,还会有人不惜一切地支持我们,“把最后一口粮,送给我们当军粮,把最后一尺布,送给我们做军装”吗?

正因如此,笔者认为,重温陈毅元帅把“元帅桥”改为“劳动桥”这段往事,有利于帮助我们的党员干部弄清这样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脉,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不能忘本、断脉,都要懂得感恩、懂得“真正值得纪念的是劳动人民”,要放下“架子”,丢开“面子”,“近距离”走到群众中去,视人民为父母,待群众如亲人,真正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不忘群众,自觉地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在知民情、晓民意、解民难、排民忧的过程中,成为群众衷心信任拥戴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日穿草鞋,夜打灯笼”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革命好传统,构成一个13亿人民的“命运共同体”,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分享到:
(责编:实习生、谢磊)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