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京奥运会时,“我家大门常打开”那首歌红遍大江南北。而在现实生活中,个别政府服务窗口或机关单位、个别领导干部的办公室并不是“大门常打开”,而是“门难进”,不是武警、保安站岗,就是“铁将军”把门,来办事的老百姓只能望“门”兴叹。进不了门,就见不到人,见不到人,就说不上话,自然也办不了事。一句“门难进”,折射出群众和党员干部之间的距离与隔阂。长此以往,群众与党员干部的距离越来越远,感情自然也就越来越淡。
曾在黄土地插队7年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30多年前他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喜欢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那时县委、县政府的大门是敞开的,许多老农背着粪筐就进来了。就是这个“很接地气”的年轻县委书记,在当地群众中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以至于离开正定多年以后,当地干部群众仍然念念不忘。
在备受老百姓诟病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作风痼疾,“门难进”首当其冲。要转变作风,让群众真正看到变化,当务之急就要“改门风”。
“改门风”首先要“打开门”。大门常打开,让群众进得来,各种情况进得来,意见建议进得来,我们干事才有底,决策才有方向。
其次要“走出门”,老是“宅”在办公室被动的等群众上门,等意见进门,也是一种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工作时,有时他就把桌子往大街上一支,自己坐在那里听取群众意见。领导干部也要多走出机关大门,到基层、一线去调研,用耳朵倾听、用脚步丈量、用心灵去感受,亲自检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为施政提供依据。
再一个要“串串门”,要跟群众交朋友,经常去群众家串串门、喝喝茶、交交心。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工作期间跑遍了正定的每一个村。经常登门拜访农民作家贾大山,两人促膝交谈。后来贾大山成为习近平“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他们俩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有些事、有些意见,我们的领导干部坐在机关豪华办公室里是看不到、听不到的;有些情况、有些数据,是在下面往上报的材料、报告、图表里反映不出来的,所以需要我们经常去串串门。更重要的是,通过串门,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跟群众真正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