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活动动态

群众路线传递正能量 “双基双赢”开创新局面

湖北银监局深入创新基层金融服务初显成效

2013年11月19日13:4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旨是为百姓谋利益、办好事,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湖北县域众多,又是一个农业大省,如何建设普惠性和包容性金融,让基层群众在金融助力下“发家致富”,一直是湖北银监局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目标。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湖北银监局设计和推广了“双基双赢”合作贷款新模式,通过基层党组织与基层信贷机构的优势资源对接,实现两者的合作共赢,走出了一条基层金融服务的新路子。

一、“三大难题”催生“双基双赢”贷款新模式

近年来,湖北新型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纵深发展,基层群众对扩大生产、改善生活、自主创业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与日俱增。然而,群众在寻求金融支持时还横亘着“三大难题”:

一是信心维系难。农业“靠天吃饭”,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而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的缺失,导致县域和“三农”贷款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例如,湖北省县域76家担保公司资本金合计只有22.6亿元,开展大规模担保业务实在力不从心。因此,涉农银行机构普遍存在着惧贷、惜贷心理,对县域和“三农”金融服务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

二是信息获取难。县域和“三农”贷款难,表面上是缺钱,实际上更多的是缺信息。基层群众对信贷产品和现代服务方式不甚了解,银行业机构由于网点撤并和上收,变得“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信息不对称就像一道无形的鸿沟,阻碍了基层金融主体对接。

三是信用评定难。银行信贷准入过于强调信用评级,如部分银行要求县域企业信用等级必须在A级(含)以上,而现实中农户和小微企业很难达到这些硬性“门槛”,以宅基地、土地经营承包权和林权等作为抵押又面临政策“瓶颈”。

如何破解基层金融服务的“三大难题”?湖北银监局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找到了“灵感”:基层信贷机构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而基层党组织有信息、资源和组织优势,如果能把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以上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为此,湖北银监局制定了开发“双基双赢合作贷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基本原则、合作模式和保障机制,为实施“双基”合作拟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二、“三个促进”彰显“双基双赢”现实意义

“双基双赢”的最大“亮点”是通过基层优势资源的对接,通过融资增信模式的创新,真正打通基层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其中,基层银行和基层党组织人员实行双向挂职,将了解村民经济状况、经营情况的村干部吸纳为信贷监督员,全程参与基层信贷机构贷款调查及贷后管理;从银行选派信贷人员到试点村担任支书或村主任助理,当好信贷宣传员、推销员和服务员。这种模式的意义体现在“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银行下沉密切联系群众。“双基双赢”推动银行创新营销模式,从“等客上门”逐步转变为“主动出击”,深入一线,走家串户,广泛接触和联系群众,为群众“雪中送炭”。截至8月底,全省涉农银行业机构已建立村级信贷工作室401个,这些工作室犹如一个个“毛细血管”,使基层金融服务变得触手可及。如大冶泰隆村镇银行保安支行信贷员在先锋村建立工作室,积极宣传极具特色的泰隆一本通、易农贷、生意贷等产品,帮助98户村民开户,并谈成了多笔贷款。

二是促进“三农”金融服务推陈出新。小额农贷在农村地区已经推广了十多年,潜力基本已经耗尽,越来越难以适应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迫切需要对银行的营销模式、业务流程、增信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创新,不断推出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辟金融支农的“新天地”。以“双基双赢”合作贷款为例,通过采取“三联合”(双基联合公告、联合办公、联合监督)的业务模式,实现了贷前、贷中、贷后的全方位创新,解决了传统“三农”信贷中信息不对称、审批程序繁琐和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实践证明,“双基双赢”合作贷款创新完全符合基层实际,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引领效应。以“双基双赢”为基础,目前各地先后开发出“路福通联保贷款”、“镇带村贷款”、“家庭农场贷”等20余种创新性信贷产品,形成了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三是促进基层金融风险的科学管控。一方面,“熟人社会”中的农民其实最讲信用的,而“双基双赢”充分利用各种“软信息”,做实“人品”这个第一还款来源,改变了银行“非押不贷”的经营倾向。借助基层党组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为基层信贷机构当好“高参”,协助审查申报农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较好地从源头上控制贷款信用风险。如在钟祥苏榨村,村干部协助农信社将农户按信用记录、生活中的道德口碑分为黄金户、优良户、一般户、关注户和限制户五个等级,对“黄金户”给予贷款优先受理、利率下浮等优惠,对“限制户”直接纳入贷款“黑名单”。另一方面,村干部做好“三个监督”,即监督信贷员在提供金融服务时是否有吃拿卡要现象,监督贷款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监督借款人是否及时还本付息并随时通报重大信息,有效防范了贷款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可见,“双基双赢”也是一种风险管控机制的重大创新,增强了银行信贷投放的意愿和信心,必将有力推动信贷资金回流“三农”。

三、“三大提升”昭示“双基双赢”广阔前景

经过实践摸索,“双基双赢”合作贷款在湖北省得到成功推广,受到各方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基层金融服务取得“三提升”:

一是基层党组织形象地位得到提升。依托业务试点,基层党员干部有了更多“用武之地”,通过参与贷款调查和评级授信,为农民说话、为农民办事、为农民分忧,赢得了群众更多的信任和支持,基层党组织更有作为、有地位、有威信。如农业银行阳新县支行通过“合作社+村官”、“公司+村官”的合作贷款模式,支持大学生村官引领村民创业致富,后者在当地金银花种植业发展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二是“三农”贷款覆盖面得到提升。“双基双赢”合作贷款的面世,推动了金融资源向下流动,为大量无法获得金融支持的群众带来了福音,“三农”贷款覆盖面和可得性产生了质的飞跃。如红安农信联社结合七里坪镇徐家河村提出的“蔬菜大棚行动计划”,与村委会合作,向该村综合授信800万元,发放“双基”贷款118户,占该村农户数的58.7%。截止目前,全省银行业共向10722户农户提供了“双基双赢”贷款支持,有力支持了土地流转、规模种养殖、家庭农场等农业发展。

三是基层金融服务效能得到提升。以“双基双赢”服务贷款的推出为契机,银行业机构紧密围绕客户的实际特点和需求,努力打造“金额可大可小、利率可高可低、期限可长可短、押品可有可无”的全新信贷文化,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如村级信贷工作室建立后,农户单笔贷款从受理到发放平均缩短了20个工作日,基本上足不出村就能得到贷款支持。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据不完全统计,到8月末,全省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双基双赢”合作贷款已覆盖乡镇分支机构1568家,城区分支机构354家,贷款授信金额达17.5亿元,已发放到位14.3亿元。“双基双赢”合作贷款的成功实践,不仅打开了基层金融服务的新局面,也极大密切了基层党群干群关系。下一步,湖北银监局将以推广“双基双赢”合作贷款为突破口,努力建立金融惠农富民的长效机制,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金融发展成果,为全省县域和“三农”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分享到:
(责编:权娟、杨媚)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