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记罗俊院士及其研究团队

俞俭

2013年11月07日15:05  来源:新华网

  走进深幽、潮闷的喻家山人防山洞的狭长通道,那个备受国际同行瞩目的引力实验室,就建在这个人防山洞内。在这里,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开展精密重力测量研究,探索引力规律,奠定了我国引力研究的国际地位。

  科学家的天职在不懈探索真理,而兴趣与毅力是找到真理的最有利要素。记者近日采访罗俊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时,他谈到科学家的特性就是充满探索的兴趣,追求真理,迎接挑战,越是困难越去挑战。

  “对于引力研究,就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梦想,想去试试,以为5年、10年就能完成这个科学梦想,没想到竟经历了20年、30年漫长的求索过程,几乎一生奉献于此。”罗俊谈起山洞里的青春岁月,他更多感受到的是激情、乐趣和幸福。

  由于引力实验对恒温、隔振、电磁屏蔽等要求极高,1983年,学校决定把实验室建在人防山洞中。最初的10多年,除了吃饭和睡觉,每天10多个小时,罗俊几乎都在山洞中做实验。上下班两头不见太阳,经年累月,头发掉了将近三分之二,左脸上出现了一块块白斑。

  山洞里的工作环境,在别人看来是艰苦的、难受的,但在罗俊看来,可以不与外界接触,平静地干活,没有干扰地做实验,这是做引力研究得天独厚的优势。

  万有引力常数G是人类最早认识和测量的一个物理学基本常数,但迄今为止,其测量精度仍是最差的,因此备受各国科学家关注。测G是罗俊及其团队花费精力最多、持续至今的研究工作。

  为了攻克测G难题,从机械共振法到电磁引力静平衡法,在提出一个个方案、研制一台台仪器、进行一次次实验后,坚韧执著的罗俊决定选择扭秤周期法继续测量。

  成功总是垂青那些坚韧不拔者。1998年,罗俊采用精密扭秤周期法取得了105ppm(1ppm是百万分之一)相对精度的测G结果。随后,他们又对结果不断进行修正。最终测量结果被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推荐的万有引力常数值所采纳。

  探求科学真理就要不断挑战极限。又是十年,2009年,罗俊团队将G的测量精度提高到26ppm。这是国际上精度优于50ppm的六个结果之一,也是采用扭秤周期法测得的最高精度G值。

  “在做科学研究时,或者定位在基础学科重要前沿问题上,或者定位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罗俊常常对他的团队说。

  早在2000年,罗俊开始谋篇布局,拓展新的研究方向。这一年,他关注到国家对精密重力测量技术的迫切需求,启动了空间加速度计研究,2006年,团队研制的空间簧片加速度计成功通过搭载飞行验证,为我国自主研发重力测量卫星打下了坚实基础;2005年启动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实验,研制的冷原子干涉重力仪分辨率已居于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启动航空重力梯度测量技术攻关,目前实验平台已经基本建设完毕……

  罗俊团队联手相关单位提出的“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项目,今年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玉不琢不成器”,罗俊对学生要求之严令所有人印象深刻,他指出缺点纰漏毫不留情。团队的每一篇学术论文投稿前他都要仔细审查,修改很多次,现在的博士生导师涂良成教授回忆,曾经他的一篇论文,罗老师改了17次才获得通过。

  但在他的团队中间,学术思想的讨论又是非常开放的。老师与学生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个体独立的学术思想在无拘无束的碰撞中,迸发出一个个创新的火花。

  “为了实现大科学梦想,必须培养出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罗俊追求真理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严谨负责的治学精神,全方位感染着团队成员和他的学生。周泽兵、胡忠坤、涂良成……一批骨干快速成长为引力中心新一代学术带头人。(记者俞俭)

分享到:
(责编:乔业琼、杨媚)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