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以先锋模范为镜

守望靶场的不朽胡杨——追记总装某基地试验部副参谋长黄鹤云

2013年11月01日09:54  来源:经济日报

  塔克拉玛干的夕阳,把总装备部某基地试验部几间现代化机房辉映得分外显眼,这是国内唯一的“再入动力学与目标特性实验室”。记者推门而入,“跟踪前沿技术,服务型号试验,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创新团队”24个大字跃入眼帘。实验室李主任介绍说,“实验室组建不到5年,已经圆满完成了21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课题。英年早逝的黄鹤云副参谋长,正是实验室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扎根大漠22年,黄鹤云以强国强军的使命担当,奋不顾身的拼搏奉献,参与完成200余项重大任务,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印在试验部官兵心中。

  “那里的岗位离导弹更近”

  “干,就要干导弹火箭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业!”1991年,走出国防科技大学校门的黄鹤云,循着“两弹一星”前辈的足迹,来到戈壁大漠深处的总装某基地试验部。试验部核心部门总体室相中了这个“宝贝疙瘩”,然而,他却主动申请去条件最艰苦的某测量站。原因很简单,“那里的岗位离导弹更近”。

  西北边陲绵延2000多公里的戈壁大漠,是“人类生存禁区”,也是试验部开展导弹试验的靶场。“导弹打到哪,我们就跟到哪。”追着导弹跑,就是试验部官兵的工作常态,年均“跑路”80万公里,途中的艰苦寂寞常人难以想象。

  当时,正值我国某型战略导弹试验进入攻坚阶段,对导弹测量试验技术提出了全新挑战,而测量站装备的测量中心计算机运算能力差、编程语言复杂。为建立导弹落点测量的数学模型和应用软件,初出茅庐的黄鹤云自告奋勇。同事们都说,那段时间,他在柴油发动机和戈壁毒日头的熏蒸下,把自己关在狭小的方舱内,苦干了3个多月。最终,他牵头建立的导弹测量车载计算机系统关键数学模型,编写的专用软件,在多次试验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快,他在“同年兵”中脱颖而出,第一个荣立了二等功。

  世纪之交,我国战略武器装备跨越发展,试验部承担起建设检验新型导弹武器作战效能的综合试验靶场的艰巨任务。2003年,年仅34岁的黄鹤云被任命为某测量站总工程师,挑起了靶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担。他带领科研人员在大漠戈壁中夜以继日攻关奋战,仅用3年时间就构建起现代化的导弹毁伤效能试验一体化指挥平台,不仅实现了导弹落点快速准确报靶、毁伤效能科学测量评估,而且创造了高密度导弹测量试验新纪录。

  综合试验靶场建成后,新型号导弹试验密集展开,协调保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2006年9月的一天,两种不同型号导弹试验任务分别在两个点位执行,黄鹤云在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的戈壁滩上转战上千公里,全程指挥雷达、通信、气象等专业工作,整整24个小时没有合眼。当任务圆满完成后,他又带领小分队直奔靶心,挨个搜索导弹残骸。

  新型导弹试验中,最危险的当属“多弹头毁伤效应试验”。由于试验中的导弹初样性能还不稳定,“子弹”未能完全爆炸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确保后续试验顺利进行,这些“哑弹”必须排除。

  一次试验中,一枚弹头钻入地下深处,难以判断是否完成爆炸。黄鹤云把其他同志集中到安全距离以外,自己穿上防护服,只身挖掘未爆弹头。说起当时的情景,试验部原参谋长华丛说,“看到黄鹤云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枚装满高能炸药的弹头,我的心都快从嗓子眼里跳出来了。”

  任测量站总工程师5年间,黄鹤云组织指挥百余次重大试验任务,全部成功。正是那段时间,一系列新型导弹经过综合试验靶场鉴定定型,陆续装备部队,成为有效支撑大国地位的“倚天长剑”。

  “试验达不到100分,就等于0”

  2008年4月,黄鹤云调任试验部总体室主任。自此,他的目光盯上了一个全新领域——再入测量。他深知,筑牢大国地位,不仅要有战之能胜的倚天长剑,还要有捍卫神州的天网神盾!

  再入测量是突破导弹拦截技术的关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明确指出,“再入测量在我国战略、战术导弹的研制、定型和我国国防科技工作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尽早攻克导弹再入测量这一难题,黄鹤云组织专家团队,建起国内唯一的再入动力学与目标特性实验室,在目标识别、弹道预报、落点实时测量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这些成果及黄鹤云组织制订的一系列技术方案,夯实了导弹拦截试验的重要技术基础。

  2010年1月11日,我国首次进行的陆基弹道导弹拦截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成功进行此类试验的国家。当天,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这一消息。

  2012年4月,黄鹤云被任命为试验部副参谋长,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新型导弹试验一个接着一个,他就像拧紧发条的时钟,昼夜不停地转动。他对工作严谨细致、极端负责的精神,让官兵们难以忘怀。

  工程师翟红芳清楚记得,一次任务前,黄鹤云组织指挥显示平台操作人员进行演练。由于屏幕显示内容切换需要多人配合,演练多次之后,效果仍不理想,黄鹤云要求加班练习。一名科技干部抱怨说,“屏显内容切换又不影响导弹飞行,快点慢点有什么关系?”黄鹤云正色道,“导弹试验时间以秒级、毫秒级来计算,指挥显示系统慢个几秒钟,就可能丢失一段弹道轨迹曲线,给试验决策造成影响,我们1秒钟也不能慢!1毫秒也不能慢!”在黄鹤云指挥下,演练直到满足任务要求才结束。

  凡是过手的技术方案和试验文书,黄鹤云都反复审查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总体室工程师小赵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向黄鹤云汇报任务实施方案。黄鹤云仔细看了几遍后,怀疑其中一个数据不准,让他调阅试验资料核实,结果证明,数据确实有误。事后,黄鹤云专门召集有关参试人员举一反三找问题,挖地三尺查隐患。他说,“导弹试验任务达不到100分,就等于0分,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

  2012年10月,我国第二次某重大试验与某型导弹试验同时进入倒计时。战友们记得,那段时间,黄鹤云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到凌晨三四点。妻子劝他,“别太累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却说,“导弹是咱国家重器,不敢歇啊。”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正当试验进入最后阶段,10月14日深夜,黄鹤云突发脑溢血,晕倒时,手中的数据稿纸撒了一地。虽经全力救治,2012年11月3日,黄鹤云不幸去世,年仅43岁。

  大漠深秋,正是胡杨璀璨的时节。试验部官兵们说,黄副参谋长为追逐强国梦、强军梦献身大漠,化为守望靶场的不朽胡杨,激励装备战线广大官兵奋勇前行。(李争平)

分享到:
(责编:乔业琼、秦华)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