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袁纯清: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好“五个结合”

2013年10月23日14:15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根据山西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对口联系省发改委。6月28日和9月4日,他两次到联系点调研,指导部门同志聚焦“四风”问题,立说立行、边查边改,提出要在“结合”上做文章、下功夫,把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这对山西省第一批开展活动的163个单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把握科学方法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关键。

山西是革命老区和能源基地,也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具有鲜明的省情特色。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在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各项要求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山西实际,创新推进方式,着力在统筹上下功夫,在“结合”上做文章,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弘扬右玉精神坚持群众路线

把弘扬右玉精神与坚持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是山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鲜明特色。60多年来,右玉县委19任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不懈治沙栽树、绿化家园,森林覆盖率从0.3%提高到53%,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右玉精神。习近平同志对右玉精神予以充分肯定,特别是在2012年9月28日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右玉精神与诞生在山西这块热土上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山西当代最大的政治优势和精神财富。“觉悟加义务”、“镢头加窝头”、“穷熬不如苦干”、“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等朴素话语中表现出来的右玉精神,不但与群众路线完全相通,而且由于其可感、可行、可学,更是坚持群众路线的鲜活教材。

7月30日,我率领省级四大班子成员专程赴朔州市右玉县集体参观学习,实地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右玉精神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接受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群众路线教育,提高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了学习弘扬好右玉精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家表示,要把右玉精神作为一面镜子,认真对照检查,与广大干部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迎难而上、久久为功,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山西日报》集中刊发了30多位省级领导的现场感言,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此后,第一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163个单位纷纷跟进,兴起了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的新热潮。

“面对面”“实打实”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群众满意是标准,解决问题是关键。因此,要把“面对面”听意见与“实打实”抓整改结合起来。在活动各环节中,要坚持开门搞活动,向基层问诊、请群众把脉,做到听取意见“面对面”、整改问题“实打实”。

“面对面”突出的是感情,就是要把群众当作亲人、朋友,坐在一个板凳上,零距离交流、心贴心对话,让群众掏出心里话、讲出真问题。我常想,住在省委大院里、坐在办公室里的时间还是太多了,久而久之,即便群众立场、群众观点不动摇,群众感情也会淡薄。通过“面对面”,就能找回对群众的感情,也能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

有一次,当我在太原古交市现场办公解决采煤沉陷区农民的危房改造问题准备离开时,村里男女老幼围住我,握住手不放,从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感激、信任和亲切,让我心里涌出一阵阵暖流。还有一次,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研时,与求职的年轻大学生坐在一起交流,我心中想到的既有省委书记的责任,更有一种作为长辈的温情。

我常想,共产党人是最讲感情的,但现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干部在“为民情怀”和“履职需要”的关系上处理得不到位,在心里装着群众与职务上服务群众这两方面的内在统一上有差距。多年在领导岗位上,自觉不自觉有了“官本位”思想,或多或少有了“官架子”。联系群众有时候“异化”成一种工作需要,而不是坐在一条板凳上的深厚感情,不能完全做到苦群众所苦、乐群众所乐。可以说,群众感情淡薄了,即便为群众做了再多好事,也不能说真正坚持了群众路线。

“实打实”注重的是效果,就是把解决问题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忧最怨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群众诉求,投入更多的行政资源,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上下大功夫。

8月下旬,18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分头深入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窗口单位,零距离了解群众所需所盼,现场解决有关问题。在此带动下,第一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163个单位推出了一大批民生举措,让群众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实实在在的成效。下一步,我们要求从省委常委做起,带动全省数十个省级领导、数百个市级领导、数千个县级领导每人包一个重要信访案件,有力化解信访积案。

分享到:
(责编:吴思瑶、常雪梅)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