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总书记7月到河北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不过刚刚两个月,央视《焦点访谈》就曝光了北漂青年小周在衡水武邑县为办理一张护照而往返6次、多跑3000公里“冤枉路”的恼人遭遇。显然,在当地,尤其是在某些基层部门,“群众事无小事”这样的群众观点,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样的现象依然现实存在。
节目播出后,当地部门很重视,很快召开会议、调查情况、迅速处理,也算是给了电视机前关注此事大众一个合理的交代。不过,从长计议,要想真正解决“办事难”这个痼疾,不能靠《焦点访谈》栏目,相关部门更不能止步于“亡羊补牢”、做些“马后炮”的功夫,倘若不认真从制度约束、干部管理和加强监督上痛下决心、狠下功夫,恐怕还是难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难以取得人民群众真正的满意。
现在,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搞的扎实不扎实、效果到底怎么样,最终还是要拿实效说话、交由群众去评价。“办事难”这样的问题,虽饱受诟病,却依然屡见不鲜,根本上还是源于一些干部群众观念淡泊、官僚主义思想作祟,着力解决它,一方面需要抓学习教育,另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监督,把外部约束力强化起来,靠刚性制度关好权力、管好干部,别让机关变成“刁难”群众的衙门,别让“蛮横冷硬”伤了老百姓的心。
事后处理相关责任人,这固然是对待问题的积极态度,但绝不能作为跟进整改的“一次性”措施。通过媒体曝光才能引起重视、解决问题,这也决不是群众需要的“祛病良药”。相关部门只有着手建立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杜绝“办事难”现象。
当前,在集中性教育实践还未开展到基层的时候,各级应该多一些事前调研,多一些行风评议,从制度上解决办事人员“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的问题,虚心向群众听取意见,做到立行立改、早转早改,这是下一步搞好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更是各级立足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务实之举。